青鸾夺旗定卫城
秦幸福
“城本安东筑向西,地分南北不相迷。门严锁钥连淮海,铁作藩篱障鲁齐。才薄岂堪兼武备,时清仅独有诗题。叮咛守御诸军长,边境勿忘肃鼓鼙。”明朝弘治年间,山东按察司巡海副使赵鹤龄,在《安东形胜》一诗中,把安东卫比作万里海疆的锁钥和铁打的藩篱,殷切叮嘱将士严加防守,不容半点麻痹大意。
“城本安东筑向西”,源自“青鸾衔旗”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安东卫老辈人中,口口相传数百年,我是从一位同事兼长辈那里听来的。这位长辈是安东卫南街人,尊号苏昭凤,与我爱人同在单位卫生所工作,平时都称苏大夫。苏大夫的爱人高先生,又与我在同一科室共事数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位老人退休后,曾回安东卫居住。那期间,来这里看望二老,游览过安东卫的海货大集——— 每集连赶两天,头天下午叫“头集”,次日正式大集。当时的安东卫,还是一个渔业、农业和商贸兼具的大村镇。
2012年,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政府区长张桂伟,赠我一部《安东卫志》(本书简称《卫志》),分为“校注本”和“文白对照本”两卷。《卫志》撰修于清朝康熙十二年,原件收藏在青岛市博物馆,2009年12月由日照市岚山区史志办公室重印。展读这部志书,如同往来于一座时空桥梁,安东卫数百年间的信息,得以顺畅勾连,“青鸾衔旗”的故事,当然见载其中。
《卫志·形胜》:“安东虽僻处海隅,然山环水绕,实为齐南之胜地。始汤信国和建城,卜基于今城北十里之坊口,遗迹犹存。后以青鸾衔旗于斯,信国异之,来相形势焉。登高而望,见东枕阿掖,西带长流,南临沧海,北锁关山,东海诸峰遥观而若画,西莒重岗远列而如屏,因凿山开土,聚众而成城。”
《卫志》成书于1673年,此前两年,也即康熙十年(1671),安东卫守备赵双璧在《文昌阁序》(载《卫志·文苑》)中,如是说:“……爰命汤信国和,巡视抚辑,至卫西北,经营区画,欲建城郭……乃土木未兴,偶有青鸾衔旗于斯,即今卫堂处也……”。
民间传说更为生动:卫城破土动工那天,一只羽毛青色的凤凰从天而降,叼起信国公汤和的帅旗,腾空而起,一路飞向东南。汤和立即派将士追赶,一气跑出十余里,来到阿掖山西南脚下。正在大家无计可施时,见那只青凤凰,轻轻扇动翅膀,徐徐降落到向阳坡,把“汤”字帅旗,端端正正插在地上,然后一声悠鸣,消失在蓝天白云之中。
青鸾是与凤凰同类的神鸟:赤色多者为凤,青色多者为鸾。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青鸾多为神仙坐骑。既然是神鸟,“青鸾夺旗定卫城”,自然就成了神话,但若实地考察并作比较,就会肯定卫城迁(定)址的合理性:古坊口在安东卫西北方的稍坡村后,204国道从旁穿过,那里地势相对开阔,但缺少天然屏障,在以大刀、长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与依山据海的安东卫相比,稍有军事常识的人,不难分出优劣。协助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开国元勋汤和,难道没有这点判断能力?
对卫城东迁,不妨做一个猜想和假设:方志记载,春秋时期,原属纪国的“纪障邑”,被莒国占领,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齐国攻打莒国,莒共公逃往纪障,城破,再次仓皇而逃。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的《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在日照县下记有:“周莒纪障邑……今安东卫故城”,此时的安东卫城已经颓废,称作“故城”也说的过去。但是,自春秋以来的2500年间,自然地理是悄然变化的,如果把地理变迁的因素考虑进去,将“纪障邑”与“安东卫”混在一起,可能就有问题———自汉朝以来,海州湾的海岸线,是向海内退缩的,在江苏连云港一带,海退达10公里,在海州湾北岸,海退三分之一也有3公里。清朝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距海五里的安东卫所在地,在2500年前,说不定还在潮间带上,似乎不适合建设纪障城吧?那么纪障城会是哪里?或许就在“古坊口”。绕过这个大圈子,把假设继续下去:作为“海防总司令”的汤和,在“延袤数千里”的海岸线上,选定卫、所、墩、台,顾得上一一奠基吗?会不会有部下省懒法,借用古坊口建设安东卫,而终被汤和巡视发现、勒令迁址呢?
其实,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祖宗留下了一笔文化遗产,包括那个美丽而神秘的传说。以愚之见,安东卫以至岚山区,如果选择别称,叫青鸾城(凤凰城)再合适不过。
新闻推荐
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山东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