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开学必备品终成特殊记忆 必需品饭盒变手机,不变的是家乡味道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讯又到一年开学季,那些踏上异乡求学之路的学子们开始收拾行囊。60后、70后、80后、90后和00后,关于开学装备,他们的回忆都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不同年代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今孩子们的“装备”噌噌往上涨,临行前“大手笔”消费,手机、电脑、iPad几乎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的“入学必备”。那么,父母当初在上学前又有哪些必需品和奢侈品?
60后:拥有一支钢笔是件奢侈的事王女士于1984年考入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作为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而言,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回忆起当年上大学的场景,她无限感慨:“当时准备行囊可把我爸妈愁坏了,因为家里条件差,东西基本都是东拼西凑的。”提到随身带的东西,比较值钱的一床新被子是姑奶奶亲手缝制的,一件新衣服是嫂子给买的,水杯、饭盒则是哥哥单位用过的。
进入大学后,王女士发现宿舍唯一一台录音机是青岛本地学生家里给买的,这在同学之间可以说是个超级牛的事情,这远远比现在的iPhone7要“耀眼”得多。“对于我来说,梦想有一支钢笔就觉得很满足。”提起这只钢笔,王女士回忆说,这只钢笔还是哥哥托朋友买的。“去年参加哥哥这位朋友孩子的婚礼时才得知,这个钱是哥哥不舍得吃,存了好久,当时我就哭了。”王女士说,她读的是教育专业,有伙食补助,所以花钱很少,当时一年的生活费不过100元左右。
70后:躺在被窝听收音机可以美上一天出生于1973年的赵大姐回忆起上大学时候的趣事,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台收音机。“当时觉得躺在被窝里,听收音机是一件特别享受的事情。”
1979年出生的田大姐,上大学时随身听已经成为学生们追逐的对象,能拥有一个日本索尼或者爱华品牌的进口随身听,在同学间可以说是相当拉风。“因为要听英语,所以跟家里申请买一部随身听,但和其他同学一样,最后都主要用来听歌。一盘一盘的磁带,摇滚、抒情、流行,关系好的同学都会互相交换着听。”田大姐说。至于通讯方式,那个年代传呼机已经出现,但学生根本买不起,所以不同区域的同学间聊天依然靠书信。
80后:见证了数码的更新换代,用上了手机和台式电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巨大变化,电视、冰箱、洗衣机逐渐走入寻常人家,更明显的变化则是数码产品。与70后的大学生不同的是,80后的大学生则用上了手机和台式电脑。出生于1981年的苏大哥说:“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除了衣服、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只带了一个篮球。而同寝室的室友,最奢侈的就是一台索尼牌随身CD机。”但在6年后,等到他的表弟上大学时,手机就成了标配,能够拥有一台诺基亚智能手机、音乐手机,同学都会借来把玩。
1989年出生的小唐说,他2008年进入大学,大一时学校里流行的还是诺基亚,但到了大四毕业的时候,iPhone、iPad就成为最强的流行品。与此同时,对于1985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们来说,笔记本电脑成为学习、娱乐中不可或缺的数码产品。可以说,那个时候笔记本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手机。
90后、00后:每月生活费已经涨到2000元要说60、70甚至80后,上大学时饭盒可以说是标配,但对于90后来说,饭盒变得就不再重要。那么有人会好奇,他们靠啥吃饭啊?答案很爽快,就是外卖。
如今,智能手机几乎是无所不能,与此配套的网络和路由器也十分重要。随着外卖行业的迅猛发展,原本去食堂打饭的习惯如今也在变化,随手一点,外卖就会送上门。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离不开钱。开学上大二的市民小周告诉记者,在南京上学的她,每月的生活费已经涨到了2000元,而5年前不过1000元左右。
虽然离家时行囊一变再变,但家乡的味道依然跑不了。比如许多在南方上学的学生,酱菜、咸鸭蛋依然是他们最爱携带的美食,甚至一些本地的学生,会让家长快递羊肉串夹饼到学校。
(万德龙报道)
60后:水杯、饭盒、妈妈缝的被子成“标配”70后:收音机成追逐的对象80后:数码产品成潮流90后、00后:手机+路由器+外卖成“新三样”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王文通讯员薛晓菲摄影报道)为全面夯实青少年消防安全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群体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近日,莱山消防大队走进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组织开展“消防知识...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