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梯级培养体系

淄博日报 2017-08-22 10:40 大字

□王福勇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一所好学校不仅是要有好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随着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流动,新教师大量进入,我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将老教师的高尚师德和丰富教学经验传给青年教师,让年轻教师尽快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新的“名师”,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我校认真总结以往办学经验,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引领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规划引领,设计专业发展的路线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在新的三年规划中,把教师的发展列为优先发展的环节,确立了“合格——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名师——专家型教师”五步发展策略,为学校、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也激励着每位教师与学校一同前进。

确立学校发展行动规划,形成共同教育愿景。学校是实现教师人生理想、成就学生未来的地方,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以学生发展为基点,以教师成长为轴线,制定发展行动规划,建立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学校树立“教师为本”的观点,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角度重新架构了学校的管理框架,对教师采用教研组和年级组双轨并行、协同管理的方式,一条线抓教师的职业精神培养,一条线抓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促进高水平教师梯队建设,从而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愿景。

制定教师梯级培养规划,记录个体发展轨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认同,更需要规划。学校在清华基础教育评估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遵循职业生涯规划规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对教师给予不同的目标定位,制定分层梯队建设措施,从不同层次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同时,学校指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要求从教学理念、学科素养、执教能力三个方面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而按年度分阶段制定出个人达标措施。学校实施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从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两个方面规定教师职业发展的底线,描绘其专业发展的高标,为其搭建最近发展区。为落实规划,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并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扬长,即教师要发掘自身优势,分析原因、寻求突破,向风格迈进;二是补短,即教师要剖析自身问题,反思原因、改进行动,向专业发展。

实施全方位教师发展评价,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质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教师发展既要关注结果,更需关注过程。为此,学校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和奖励机制,设立引导教师发展的专门机构,构建全方位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并采取月考核与学期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级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达标式考核、过程性记录、阶段性面谈、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定的评价流程,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教师成长的每一步都洒满评价的阳光。这种全方位评价体系的建立使教师发展得到了保障,确保了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性工作的正常开展,又加强了对教师发展规划落实的过程性跟踪指导,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多措并举,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文化浸润,凝聚团队的向心力。学校文化彰显着一所学校发展的内涵和高度,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我们认为,文化首先是一种精神,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体现在对于每一名师生内在精神与内涵价值的培养上;学校不能仅仅成为知识的“传播场”,更重要的是成为文化价值的“传承场”。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敢为人先、朴实坚韧、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把“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彩教育”作为办学追求。高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生动的师德培训、身边的榜样教师,使这种团队的荣誉感、责任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每个教师,使他们从跨进学校门槛之际便开始拥有着自己教育人生的光荣与梦想。

立足课堂,为师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课堂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地,课堂是师生思想灵魂的栖息地,课堂也是师生践行当下幸福与未来人生幸福的起源地,所有一切的改革、创新、探索都将在这里得到滋生,验证,发展。无论有多么高明的理念,也无论有多么高超的战略,如果不能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或是“昙花一现”。为此,学校立足课堂教学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抓教师教的研究,打磨“两课”。“研讨课”展示教研组整体研究状况,每学期两轮。同教研组教师对同一课题进行研究、展示,在不断的教学改进中,实现组内教师的共同提高;“汇报课”展示青年教师个人常态教学状况,初期由指导教师和分管干部根据教学进度进行随时听课,同学科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在课堂教学打磨中,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二是抓开展主题教研,把好备课、作业关,落实质量反思与改进;开展读书论坛、学科论坛、班主任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给每一位师生提供展现个性的舞台,为师生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

百家讲坛,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效益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抓课堂效益提高,必须先抓教师素养发展。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们先后邀请了山东教科所张斌博士讲新课改教学目标的确立,邀请上海师大黎加厚团队、清华大学评估团队专家进行专业引领,邀请教育专家于春祥、王敏勤、王志刚等来校作小组合作教学的指导……通过与专家的互动,教师们快捷地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使学校教师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高远的追求。邀请名师贾福梅、张利平、刘可翔等来校演讲,名师们以自身教书育人的鲜活案例,帮助教师树立敬业爱生的信念;组织师德演讲比赛,学科论坛、班主任论坛、评选学校师德标兵……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教师在看待工作时有了新的角度,帮助教师找到职业幸福感,在奉献的同时推动自身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

三、夯实基础,促教师专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工作常规管理的关键是制度的制定和落实,而细节则决定教学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学校从细节抓起,以课堂教学常规的检查落实带动教学规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重申了有关备课、作业布置、课堂纪律、教学进度的规定,每学期分期中、期末对教师的备课、作业、听课记录进行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力争对教师的评价客观、公正。其次,扎实开展听课、备课、评课活动,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经常性地进行集体备课、听课、集中反思、研讨,真正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每学期开学初课程管理处就明确了每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主题,保证了活动的有效开展。各教研组依靠集体的力量推出了一批效果良好的优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第三,坚持期中、期末质量分析会,由课程管理处分年级对各个学科和各个班级的成绩进行分析、反馈。每学期的教育教学成绩作为今后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教学常规的落实与检查,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责任心,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培养团队精神,发挥集体的作用。学校为把教师队伍凝聚成一个稳定的战斗集体,建立了以教研组以及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集体;我们力求让每个团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团队合作,坦诚相见和相互信任,有效沟通,最终形成和谐的团队精神。有了这种团队精神,我们看到“蓝青工程”的指导老师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有了这种团队精神,我们看到我们老师一人上课,全组上阵,互相切磋、建言献策,让我们出课教师在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中捷报频传;有了这种团队精神,我们的学校教育资源库很快得到充实,课程资源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光荣和职责,而团队精神就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必将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地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课题带动,从“经师”到“人师”的变轨。近年来,我校承接从全国到省市级课题达五项,校级课题更是人人参与。“问题即课题”、“教师就是研究者”理念深入人心。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凭“经验”处理教材,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学生的成绩。课题试验后,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翻转课堂策略融进课堂教学中去,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教师随着教育教学思想的更新,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教学成果丰硕,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佳绩。从课题研究出发,让老师们走出了职业倦怠。批作业、备课、上课是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没有人想过改变。教师们每天都在做一种重复性的工作,日久天长,倦怠也就不可避免了。课题研究后,我们把人的发展放到了第一位,让我们的教师也找到从教的幸福感。最终实现教师由“经师”到“人师”的转变。

聚焦教师专业发展,成就百年教育品质。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在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当然,面对人民群众需要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教师需要不断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升华,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工作。今后,学校将把“自强不息、广纳博采、坚韧日新、不断超越”作为教师培养的文化核心,引领我们的教师向着自己的教育人生阔步前行。

(作者为张店区第二中学校长)

新闻推荐

高新区:品牌企业引领创新“加速跑”

日前,2017年淄博市“厚道鲁商”品牌形象榜上榜企业发布仪式暨“创新发展看鲁企—集聚山东新动能”主题宣传活动媒体淄博见面会在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召开,新华制药荣登省“厚道鲁商”品牌形...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