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冷冻技术:到底是不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
“中国首例人体全身冷冻手术在山东完成”的消息一经公布,人们又热议起人体冷冻这一寄托人类美好愿望,却尚未被科学所完全确认的技术。
49岁的展文莲是在中国本土实施的第一例人体全身冷冻者,在她之前,截止去年底,全球已经有300多位被医学上判定为死亡的人,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最早的一位践行者,整整追溯到50年前。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令人遗憾的是,尚未有一位冷冻者获得复苏。
复苏迟迟未至,也无人可以设定时间表。这不仅要考验技术是否将冷冻对身体的伤害降到最小,还基于此前冷冻降温的过程中对机体的伤害程度之上。
事实上,人们很难确认,在降温的过程中,人体的机能究竟得到多少程度的“封存”,又有多少遭到了不可逆的损害。
防冻剂
现行的技术主要依赖于防冻剂来减少降温对身体的伤害。由于伦理限制,申请冷冻者只有在被临床宣布为死亡后,才能启动人体冷冻的操作。“尸体”的血液被排空,取而代之的是防冻剂和防腐剂等的混合物。防冻剂在低温下会呈现玻璃状的形态,即“玻璃化”。
对于组成身体的细胞而言,降温会使得水结成冰晶,而这是致命的。它们会戳破细胞壁,导致严重的损伤。而防冻剂的出现取消了对结晶的担忧,让对人体冷冻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这大幅减少了降温所带来的损伤。
在零下100多摄氏度的冷冻下,由于分子活动减慢了不止13个数量级,支持者认为,这使得本该腐化的“尸体”像按了时间的暂停键一样,等待来自未来的技术破解。
大脑的冷冻、解冻
尽管没有在已经冷冻的人体上进行过试验,一些在细胞、动物组织上的零星希望一直被支持方作为证据,用来论证人体冷冻不完全是张无法兑现的支票。
比如在对关键部位——大脑的冷冻修复上,人们从模式动物上寻找可能的“奇迹”,但又总面临无法直接验证对人体同样受用的难题。
在2015年,作为全球唯三提供人体冷冻服务的美国机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研究团队曾在期刊发文,称将秀丽隐杆线虫低温冷冻后解冻,能保留秀丽隐杆线虫在冷冻前习得的和食物相关的行为。然而,从线虫到人类,仍存在需要跨越的巨大鸿沟。
2016年,美国有研究人员在将兔子的大脑冷冻到零下135摄氏度一段时间后,进行解冻。对解冻后的兔脑进行切片观察后,研究人员发现,兔脑神经元之间的单个连接都保持完好,而这些神经元连接对性格和记忆来说至关重要。
有人将这视为对人体冷冻技术的支持,但有人指出,这只是证明结构完整无缺,尚未证明其功能如表面所见般完好,并且,实验用来修复大脑的试剂有毒,并不适用于实际的人体冷冻中。
另一方面,对于如此精细的大脑,为了尽可能的保护,防冻剂需要渗透到大脑的每个角落,以防止结晶带来的神经元连接丢失等。而大脑本身的自我防御机制,包括血脑屏障等都设置了对外来物的门槛。有神经学家指出,冷冻中追求完全“玻璃化”,可能适得其反,损伤大脑。
最新进展
值得欣喜的是,由于冷冻精子卵子、器官移植等需要,对细胞、组织的冷冻与解冻技术在不断改进升级,比如纳米技术被认为在此或大有作为。这些或多或少让人体冷冻复苏这个遥远的梦想出现可能的希望。
就在上个月,美国研究人员在《ACS Nano》期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解冻方法,成功复活了冷冻的斑马鱼胚胎。为了提高的解冻的效率,在斑马鱼胚胎冷冻前,研究人员在胚胎中注入了抹有防冻剂的金色颗粒,在解冻环节时,用激光光束照射冷冻胚胎,实现快速的解冻。
解冻后的胚胎有一部分被培育成斑马鱼,但成功率并不高,超过三分之二的胚胎在解冻后一小时内死亡,到第二天则只剩下十分之一的胚胎存活下来。
技术仍在以人类无法预测的方式前进。对于300多位人体冷冻者来说,他们都是带着有一天,技术得以发达到复苏他们,并治好生前不治之症的念头而接受低温冷冻的。但至少,现在还不是他们所设想的已经足够发达的那天。
新闻推荐
应聘滴滴客服也需“小年轻”企业半数职位超过35岁真“干不了”?
本报8月14日讯(记者闫珍珍)“37岁就干不了客服吗?这明明就是年龄歧视!”8月12日,在历山剧院举行的一场招聘会现场,市民刘迎再次因年龄问题被一家心仪的公司婉拒。据统计,目前招聘市场超过半数职位要求“...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