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御窑·皇家”背后的故事

济南时报 2017-08-09 15:17 大字

□本报记者 钱欢青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半成品)明永乐白釉军特明洪武青花折枝茶花纹花口折沿盘明宣德青花蟋蟀罐

本组照片均由记者钱欢青 摄

眼下,由故宫博物院、江西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山东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正在山东博物馆展出,这是近30年来全国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最为精美的明代官窑瓷器展。

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明代早期(洪武—宣德)、明代中期(正统—正德)、明代晚期(嘉靖—万历)三个部分,从明代早期至明代晚期,每个单元均通过故宫博物院皇家收藏的明代御窑瓷器正品与景德镇考古出土御窑落选品,以及山东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三家对比进行展示,以充分展示明代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并从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展现官窑瓷器发展的脉络。

天价鸡缸杯背后还有一段皇帝的“畸形恋”

走进山东博物馆三楼19号展厅,古朴高雅的氛围扑面而来,由著名古陶瓷专家、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95岁高龄的耿宝昌先生为展览题写的展名字迹优雅。展览按时间顺序,展出了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山东博物馆极具代表性的明代官窑瓷器213件(组),不仅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在观赏性上也有所突破,可谓琳琅满目。

说起明代官窑,大家一定会想起2014年4月曾在拍卖界引起巨大轰动的一档交易:龙美术馆创办人刘益谦以2.81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一直以来,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收藏界视为“神品”,自明代以来,鸡缸杯便被视为千金难买。而每次拍卖会上拍鸡缸杯,都会为中国瓷器的价格进行新的定位。“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的一大亮点便是景德镇出土的御窑瓷器——“成化斗彩鸡缸杯”,不过这次展出的是一件半成品,但其釉下青花已全部完成,经高温烧造所得,足以展现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基本风貌和神韵。这件鸡缸杯是明代成化年间物品,成化元年是鸡年,今年也是鸡年,所以这件鸡缸杯特别能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体验。

据史书记载,当年万贵妃非常喜欢成化斗彩杯,尤其是鸡缸杯,成化皇帝为了讨好她,下令景德镇官窑大量烧造,至于这杯子上为什么画的都是鸡的图案,从古至今有多种说法。有史书上说,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非常有感触,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爱护之情,皇帝也希望家庭和睦,所以萌发了要做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心愿,这也体现了他对万贵妃的专情。

而成化皇帝和万贵妃之间,还有一段十分奇特的“畸形恋”故事——万贵妃比成化皇帝大了近20岁!话说成化皇帝幼年时,经历了两次大的事变,第一次是土木堡之变,他爹正统被瓦剌俘虏了;第二次就是夺门之变,他爹又恢复做了皇帝。这样,他就经历由太子废为亲王,又复立为太子的过程。如此剑拔弩张、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的童年,使得成化小时候心理就有疾患,俗称吓破了胆,比如据说他有严重的口吃,反应也比较迟钝,他父亲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就非常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让他接班。成化身边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个人就是宫女万氏,也就是后来的万贵妃。这个宫女在19岁那年就开始伺候成化,抱着他,陪伴他,安慰他,等于就是他的贴身保姆兼监护人。那时候他跟母亲的接触都没有跟万氏这么近。等到成化17岁登基,就立刻娶了比自己大十九岁(一说十七岁)的万氏做了贵妃。显然,成化是一个有着恋母情结的人,他非常依赖万贵妃,以至于每次出行,都要由万贵妃穿着军服在前面引路。史书记载这个万贵妃对成化皇帝很重要,但却是一个歹毒的人,当她有了权力后,就开始勾结宦官,戕害每一个可能怀上皇帝儿子的嫔妃,要不是有个姓纪的贵妃偷偷给皇帝生了个儿子,成化就没后了。

宣德皇帝,爱玩蟋蟀

除了“鸡缸杯”外,这次展览还向观众展示了明代不同时期的官窑瓷器珍品,如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其造型独特,纹饰色彩纯正,堪称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的珍品。又如明永乐甜白釉罐,瓷器胎体薄如卵壳,白釉甜润具有白糖的色泽,为一代绝品。同时展出的诸如明宣德青花螭龙纹蟋蟀罐、明正统青花龙纹大缸等景德镇考古出土瓷器珍品,都传达了明代不同皇帝的精彩故事。

其中选的青花蟋蟀罐很有意思。据《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所述,宣德青花罐的传世品非常罕见,过去见到时,还不知道是蟋蟀罐,全世界只有零星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得从宣德皇帝说起。据说宣德皇帝很好玩儿,史书记载他“雅好词翰”“精于绘事”,“酷好促织之戏”。有关宣德皇帝沉溺于斗蟋蟀的故事流传得非常

广,当时有这样的话:“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曾经有传说,宣德时期有过拿骏马换虫的事,可见他有多喜欢蟋蟀。所以宣德死后,他母亲张太后当场下令,把他所有玩的东西全砸了。明人李贤在《天顺目录》中有明确记载:“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宣德一死,张太后就把他玩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毁了。所以台北故宫有1000多件宣德青花瓷器,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地方,但一个蟋蟀罐都没有。所以有人以此认为不能证明宣德有斗蟋蟀的爱好,结果还是有人来揭开这个谜底,那就是我们的考古专家。1993年,景德镇出土了一窝青花残片,把这些残片拼起来,就是宣德时期的蟋蟀罐,一共21件,一看就是故意砸的。当然,景德镇出土的这些被砸碎的蟋蟀罐不是张太后让人砸的那些,而是当时烧造时因为质量不合格而被砸的,这些蟋蟀罐的成堆出土,证明了史书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如今展出的这件蟋蟀罐,就是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用残片粘贴修复起来的。

进御之瓷往往“十中选一”甚至“百不得一”

明代御窑瓷器是凸显皇帝绝对权威的御用物资之一,除供皇帝及其家人使用外,若非皇帝赏赐,任何人不得拥有或使用。御用瓷器从产品样式设计,到生产、验收、运输直至使用,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景德镇御窑等官府窑场作为御用瓷器的生产基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全国瓷器生产先进技术的引领者,其精美的产品不仅供应和保障了宫廷用瓷,也引导并促进了景德镇民窑生产技术的进步,进而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瓷器的生产。

明代的御窑厂位于景德镇市老城区中心地带,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专门管理组织烧造御用瓷器的官方行政机构。御窑厂的编制为92人,陶工是划入匠籍的,不计算在内,其中,里长、老人、机兵、卑隶、巡守、轿伞夫和吹鼓手等人员就有84人之多,专业管理人员只有8人。进御之瓷要进行严格挑选,往往“十中选一”甚至“百不得一”。在御窑产品经严格挑选被源源不断地送进紫禁城的同时,大量落选品和残次品被就地集中处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堆积在窑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景德镇珠山的明代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了明代窑炉、作坊等遗迹,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御窑瓷片标本,成为研究明代御窑生产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随着对出土瓷片标本的不断修复、展示和出版,人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瓷器能与传世品相互印证、补充。而这次将传世品与出土物进行对比展示,在山东也是第一次。这样一来,观众不仅能了解明代官窑瓷器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链条,了解明代官窑的生产制度,并且能亲眼见到明代景德镇官窑烧造瓷器过程中的样品,可谓极为难得。

新闻推荐

山东跟踪审计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

据新华社济南8月8日电(记者邵鲁文)记者从山东省审计厅获悉,为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山东日前启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地方金融机构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和风险管控情况为审...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