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湖老粗布 老粗布上的岁月回响

黄海晨报 2020-11-18 09:06 大字

全媒体记者 谢岩

“我要一套。”

“我也要一套。”

“老板,三套!”

张根芝有些应接不睱。

“200套!”

“啊?200套?”

张根芝愣了一下,停下正在拿货的手,随即又反应过来,“今天带的展品可能不够,先付一部分货,余下的给您另外发货可以吗?”

他的声音几乎淹没在展位前,他的心潮也像来回涌动的人潮一样澎湃。

2016年9月,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张根芝带来的老粗布产品,在开展半小时内被抢购一空!

老粗布,在第五代传承人张根芝坚守二十余年之后,终于在新时代迎来新的机遇,迎来回暖的春天,迎来铿锵的岁月回响。

600年织布机上的拇指印记

“咔……嗒……”“咔……嗒……”老织布机的响声一直伴着张根芝的童年。五莲县汪湖镇后苑头村老家的南屋里,父亲农闲时就去踩那架织布机织老粗布。

“我从小穿粗布衣长大,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最初跟着父辈学习这门手艺只是为家人做衣服。最初是原白的粗布,后来才逐渐染色。现在,这台织布机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了。”

老粗布在当地又叫“老土布”,是以纯棉线为原料,用木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质地柔软、吸汗、透气性好、抗静电、不起球的特点。

织布声有节奏地响起,张根芝坐在机前,手脚并用,配合灵巧。一把磨得发亮的梭子在他布满老茧的手里来回“飞舞”。看到这古老的织布技艺,才明白“穿梭”一词的形象含义。伴着梭子左来右往的每一次“啪嗒”,是卡板的撞击声。张根芝的双脚有节奏地一上一下带动织布机上的两个综随之交替上下,每一个综各带动一半的经线,它们的每一次上下都裹住梭子引来的一根纬线。如此,动作不停地反复,织成的布一点一点地变长。

在这台600年老织布机的卡板右下方,有一个比拇指略大的光滑的小窝窝,每次推动卡板,张根芝的拇指恰好撑在小窝窝里———原来,这是数百年来,五代传承人在这架织布机上留下的辛勤印记。

伴着脚底有节奏的踏板声,槐木做的梭子在900根整齐的棉线中活泼地左右穿梭,一会工夫一块粗布就织好了。张根芝七八岁开始学纺线织布,最快的时候一天织了8米布,使用了20多个装线的梭子。

纺织老粗布,要经历纺线、刷线、缠机、栓布等三十多个工艺环节。

张根芝在地上摆了60多个线圈,手中拽着一把彩线来回走动,进行缠机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整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纺线、刷线,60多个线圈,900个头,每根线摆开,来回缠机、缠成球,最后再进行刷机。一个纺线球最大有一人多高,40公斤重,非常繁琐。”饶是心灵手巧、做惯了织布活的张根芝当年都学了两个月。

2002年王佃英与张根芝结为夫妇。婚后,王佃英跟随张根芝学习老粗布制作。由于工艺繁琐,王佃英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基本掌握老粗布的制作技巧,夫妻俩开始了真正织布讨生活的日子。

张根芝夫妇将制作好的成品带到莒县、诸城等周边的集市上卖,最初买的人并不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前十年左右,市场上涤纶、涤卡、的确良、凡尼丁等化纤制品五花八门、五光十色,在新世纪的国际化大潮中,流传了几千年的老粗布几乎被人遗忘了。

“慢慢地,人们对于健康和环保的需求越来越多,老粗布的原生态渐渐又回到大众视野中来,能感到在集市上,销售在慢慢回暖。”怀着对老粗布的乡土情结,张根芝坚持了下来,做出的老粗布也慢慢地被人们接受。而2016年非遗博览会上,开展半小时即被抢购一空,第一次将老粗布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那台老织布机又忙碌起来,那个拇指摁出的印记越来越光滑,像镀上了一层岁月的光辉。

“古老时尚”老粗布的脱贫引领

2019年5月,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参会第一天,张根芝的老粗布的展位前,人头攒动,600年的老织布机和张根芝现场表演的传统织布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和参展商驻足观看。与此同时,他带来的老粗布制品,如2016年在中国非遗博览会上一样,很快被抢购一空。

这次张根芝已经“见怪不怪”,并且做好了成为“展会明星”的准备,可是没想到,这次展会给他带来新的惊喜:参展第一天,张根芝就收到了来自新西兰客户的大订单!

2019年8月,张根芝带着他的老粗布曾登上央视科技频道的《中国影像方志》。穿梭、刷线、缠机,一针一线仿佛被他赋予灵魂,这台曾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大放异彩的老织布机,再次让全国瞩目。

“现代人越来越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贴身衣物更加讲究环保、健康,老粗布的再受追捧就成为自然的事。老粗布比一般的棉布更厚实、纹理更清晰,吸汗性能也更强。纹理较粗糙的老粗布,还能起到一定的按摩保健作用,有利于促进血液微循环,使肌肤更健康。另一方面,老粗布更耐洗、耐磨、耐用。”说起老粗布的优点,张根芝如数家珍。

“2018?莲山好礼”五莲县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展销会、第七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为老粗布打开了良好的销路,而且让张根芝在当地逐步引领起了纺织界的“新时尚”,同时,吸引了省内外大量客户前来采购。

张根芝在注册成立了姝宏苑粗布馆后,又在汪湖镇成立了山东根芝编织有限公司,占地3.3公顷,加工车间10个,技术工人100余人。

2017年,汪湖老粗布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根芝成为这一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经过不断摸索和整合,张根芝制作的老粗布产品类型更多,用途更广,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用古老、地道的纯手工纺织品,与现代生活时尚结合,打造了粗布凉席、唐装、粗布床单、枕头、拖鞋、衬衣、睡衣、靠枕等一系列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厦门、济南等城市,并出口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2020年11月1日,央视的镜头再次对准了张根芝。此时,张根芝已是全国闻名的五莲“织布郎”。此次,《中国三农报道》栏目组把目光投在“非遗助力脱贫”的主题上。

山东根芝纺织有限公司不仅是日照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而且是山东省巾帼居家创业就业脱贫行动的“大姐工坊”。前不久,汪湖镇还荣膺“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典型乡镇”。在家乡汪湖镇后苑头村的周边,赞子崖、楼子崖、三山村、前张庄村等地,张根芝从农户中收来传统的纺车和织布机,请贫困妇女到镇上的公司培训,每周把纺好染好的线送到分散在各村的车间。妇女们忙完农活,就近在村里织布车间就可实现就业脱贫。

汪湖老粗布,传承千年的古老织布技法,在与健康时尚结合之后,成为农村的脱贫引领,给山村的上百个贫困户带来了新的希望。数百年古法传承的老粗布,不仅带来温暖贴心的呵护,而且在文明文化的沉淀和蕴积中,再次带来有力的岁月回响。

新闻推荐

五莲县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本报通讯员岳乃林报道本报讯今年以来,五莲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东部提升、...

五莲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