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民俗 留住乡愁 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之《日照民俗大观》

黄海晨报 2020-11-09 09:17 大字

赵燕云

清人张潮在其著作《幽梦影》中说:“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著得一部大书,允为万世宏功。”

日照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与市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组织、市政协原主席李守民主编18分册,770多万字《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足堪称之。

其分册之一的《日照民俗大观》,文化含量丰富,乡土气息浓郁,是对日照及鲁东南地区的民间习俗全面系统的整理记录(全册共十五章节,五十一万字)。

在汉语语境中,“民俗”一词与“风俗”含义相近。按《汉书》上的说法,“风”与“俗”各有所指:“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

在古人心目中,“风”指的是自上而下的教化,而“俗”则指民间的自我教化,是一种“人相习,代相传”的东西。

同时,古人又把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时尚称为“风”,把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惯称为“俗”。

由此可见,所谓民俗,一种民间创造,又在民间代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社会上则表现为世代传承的兼具地域特色的各种民俗事象。

其实,民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既是文化的缩影,也是一个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反映,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繁荣的象征。

也可以说,民俗是观察和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

日照地处鲁东南,山海雄观,鱼盐丰饶,民俗文化极其丰富。而日照民俗历史也深厚悠远,经久不衰。考古发现,日照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民俗自然伴随产生。

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龙山文化再到莒文化影响,民俗文化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历代地方史志均有对本地习俗的记载。

尤其在时令、婚嫁、丧葬、生产、生活、服饰、饮食、居住、节庆、工艺、礼仪、娱乐以及方言、俗语等方方面面,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了本地先民的生活轨迹,构成一幅幅浓缩的社会生活场景,打通了日照的传统文化的经脉。

而《日照民俗大观》很好地传承、保护和弘扬了日照的民俗文化,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教化、规范、维系、调节、娱乐等功能,在书写中国故事,记录乡愁方面可谓贡献巨大。

《日照民俗大观》参考详实资料,汇集了“绪论”“节气习俗”“节日习俗”“生育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服饰习俗”“民居习俗”“特产名吃”“传统手工艺”“传统娱乐活动”“集市庙会”“方言”“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共计十五章,以通俗的语言,原汁原味又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日照民俗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形式、特征等等,是一幅全面、真实地反映日照民俗风情的绚丽画卷,是当地传统风尚、节俗、习俗的系统记录。

从中可以看出,民俗事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与人们身边各种生活现象相连相通,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是经过群众长期仿效和不断实践而约定俗成的。

比如莒地先民以位于莒城东部的屋楼崮作为“山头纪历”的测日点,以此确定春分、秋分,指导农业生产。现在的五莲县马耳山一带,人们自古就以山上云雾变化测定阴晴,把握耕耘及农田管理时间。

清代李澄中为之诗曰:“南睇双尖见马耳,石罅生云白如水。老农测候识阴晴,作日云生朝不起。”

清代涛雒人丁宜曾在其《农圃便览》中,据二十四节气强调因天时、乘地利、尽人工去种植:“麦当早种,务于秋分节内种完,若至寒露则晚矣,霜降后种麦更无益。”“(种棉花)早恐春霜伤苗,晚恐秋霜伤苗,当于清明谷雨间。”

至今,日照仍有“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要歇”“麦过芒种谷立秋,豆过寒露使镰钩”“谷雨前后打杂鱼”“小满日出明鱼”“立冬下海九潮空”等谚语流传。这些宝贵民俗资料到现在仍然是安排农事渔活的依据与生活参考。

日照市濒临黄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盐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海洋文化和渔家习俗。

其中,影响最大、最具原生态风貌和文化个性的,是在鱼汛前或鱼汛结束渔船回港后举行的祭海活动,也就是“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雨靠龙王”。

每逢开海、谢海时节,均要举行祭海仪式,也称“行文书”或“谢龙水酒”,仪式讲究,程序完整,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可以说,民间信仰是众多民俗事象的生成土壤,既为风情独具的民俗活动注入魂魄,也为之创造了迥然有异的形式。

日照的民俗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多角度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智慧与人伦品格,显示了对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日照地区民俗世代传承,相对稳定,是群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如元宵节赏灯吃元宵,农历二月二打囤子,清明节祭祖扫墓与踏青,端午节采菖蒲艾叶吃粽子,中秋节赏月亮吃月饼,过小年辞灶王,除夕贴对联和辞岁吃团圆饭等等,尽管传袭千年乃至数千年,主要内容和形式依然如故;又如旧时就已完备的结婚习俗,其繁杂程序及操办方式也一直传袭。

民俗文化以民生民意民风民情为基础内容,民众历来是民俗文化的创造主体。日照本地民众深受儒家传统和文化影响,民俗中对“孝”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一直影响至今。

很多地方的家规家训中多有“孝为先”的内容,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敬老祭祖,尤其春节期间的祭祖活动常常是最为隆重热闹的民间活动。这些民俗表现了本地群众对家族关系的崇尚,倡扬顺从、孝敬,有利于促进家族之间所有成员彼此和睦团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习俗能够绵延发展,离不开孝道赋予的深沉生命力。也可以这样认为:民间习俗既是一种文化模式,又是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道德与乡规民约的基础和相辅部分,对人们的行为有切实有效的制约作用,对众心理的影响十分深远。

在诸多民俗中,《日照民俗大观》把日照方言视为重要内容之一,盖因日照方言极具特点。日照地处中原、冀鲁、胶辽三个官话区的交接地带,又是山东东、西两区域方言过渡地区,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胶辽官话在官话方言中的特殊性,普遍存在咬舌音,词汇中以“子”为后级的名词多,保留很多古词语。虽在发音、声调等方面沿海与山区多有不同,但同样承载着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

这些方言存在于民间流传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中,短小却很厚重,在体现民众智慧的同时也丰富本地的地域文化。

民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些民俗随其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品改变而自然消亡,而有些民俗在传承过程中随历史变迁、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趋向文明进步。

如随着落后农具被淘汰,过去使用的叉耙扫帚扬场锨等农具已被现代农具所代替;再如废止早婚,提倡自主结婚,承认离婚和再嫁自由。凡此种种,都使民俗从落后到进步,从愚味到文明。

民间习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为大众所接受,其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传播更为广泛,更具生命力与文化味。如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的日照沿海渔民古朴的祭海仪式,已被打造成隆重热烈的中国(日照)渔文化节。

这说明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应付式过节,将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简化为吃吃玩玩,而是开始仔细咂摸起那些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意蕴,追求节日的文化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追溯传统节日的源头,还是梳理它的流传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民众,民俗的功利性是其区别于宗教信仰的特征之一。

比如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五莲山庙会,光明寺寺僧就用硕大铜锅施粥,更有乡绅邀请戏班唱戏,三日不歇,年年如此,已沿袭近四百年。

又如农历六月十九日的日照太阳节,农民会把新麦做成圆饼供奉太阳,感谢太阳赐予丰收。后来圆饼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锅饼,薄的就叫煎饼。

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感和趣味性的民俗是汩汩流入现代生活的活水,不断通过与现代生活的互相激发而获得生机勃勃的活力。不论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及社会发生的深刻结构性变化会给自然经济状态下形成的民俗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传统习俗总会以其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成为维系民众心情、心性、心思的牢固纽带。

所以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体现,是一个民族的根。中国民间流传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民歌、民间绘画、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以及种种传统节日、民俗习惯、信仰、礼仪、制度,乃至生产活动、生产经验等等,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活力,最具历史性、稳定性、广泛性的基础部分。尽管种种民俗事象看上去似乎很琐碎,很肤浅,很通俗,但实际上其中蕴涵的文化意味却很博大,很深刻,很重要。因为生活就是由这些所谓表面的东西构成的。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的生动体现,生活在民俗文化圈内的人们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与被熏陶者,更应该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精神,正是溶解在大多数人的这种最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之中。民俗存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渗透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一些古老的民俗,经过无数岁月的淘洗,之所以能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从而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日照民俗大观》中记录的蔚为大观的民俗事象,其实就是本地民间千百年的精神收藏,也是本地每一个人的精神原乡和文化脐带。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具有浓厚“根文化”情结的国家。所谓叶落归根,乡愁从来都是我们心底难以抹去的情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

《日照民俗大观》的出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日照本地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风民俗,更好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留住“乡愁”,记住历史,实属功莫大焉。

(作者简介:赵燕云,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日照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新闻推荐

莲娜诗词咏金秋

秋月不染人间半点尘,清辉古意照今人。春消秋至情难老,窗下还思这一轮。秋色海边秋色惊鸿影,落日黄昏起笛声。渔火迎来归客晚...

五莲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