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宗:用文学作品塑好人形象

日照日报 2020-05-27 05:50 大字

全媒体记者 李圆

徐敏宗,五莲县人。曾任五莲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兼县书画院院长。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山东分会,国家二级作家。

在从事新闻报道的同时,兼爱文学和艺术。共发表各类文艺作品260余万字。出版文艺专著7种,获市级以上奖项多种。

记者:您的长篇小说《好人巷》获得第四届日照文艺奖,创作初衷是什么?

徐敏宗:改革开放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开窗换空气,也放进了蚊子和苍蝇。实用的目的让许多人忘记了底线,忘记了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真、善、美。于是,我头脑里产生了一个印象,就是:好人难做,好人难得。因此,我就想写一本关于好人的书,为好人立传,弘扬好人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创作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徐敏宗:因为写作出版《好人巷》,我的身心也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令人难忘。经过了长期备料和构思,写作应该还算是顺利的。2016年冬天,我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好人巷》就杀青了。但是,由于长时间久坐,早起晚睡。我的体力受到了很大的损耗。从2017年初开始,我因病第一次住进了医院,而且陆续住了3次院才使体力得以恢复。这应当是我难忘的一件事。

另一件就是书稿写成后针对投不投稿、出不出书的问题,一度很纠结。我坚信,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既然力也出了,罪也遭了,有枣无枣打三竿,何不投稿一试。于是,我就把书稿投给了中国文联出版社。

还有一件事颇费周折,也使我难忘。就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可能是位年轻的南方人。他对我书中的一些鲁东南方言不熟悉,认为是语法有误。有些方言从词库里找不到,就认为是错别字,网查就不过关。他们就要求我修改。我认为,《好人巷》想追求的一个特色,就是本土化,接地气。叫人一看就是鲁东南的人写的生活故事。于是,我坚持要保留方言。后来经过反复沟通,几易其稿,折腾了一年才得以出书。书号和印刷日期还跨了年度。这是我以前出书没遇到过的。印象比较深。

记者:作品出版后,对您、对读者有什么影响?社会上是怎样评价的?

徐敏宗:对于《好人巷》的出版,出版后有什么影响,我在卷首还专门写了一句话:“作家要靠作品说话,作品要让历史说话。”以牌坊名给书命名,也只是寄希望于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牌坊,都是历史产物嘛。申报“日照文艺奖”报材料时,离截止期限仅有几小时。

出乎意料的是,出版社很痛快地留用,并少收了许多出版费。出书后,不仅推荐给国家图书馆收藏,还通过王府井新华书店和淘宝网、当当网给卖了一部分书,减轻了我的负担。

《好人巷》面世后,反响还不错。五莲县委宣传部和县财政局给列入了文化扶持项目,一些报刊和微信公众号还做了报道或连载。我大约收到了从全书评价到章节评、“书名考”等40多篇(首)评介文章和赞美诗。这不,近期我还收到了一个没有微信的读者写给我的读后感。当然,这些诗和文章,多是过誉之辞,我心里有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记者:针对文学创作,您有什么心得?

徐敏宗:我是个业余写作者,也没有多大成就。不敢奢谈什么心得和理念。硬要说,我觉得有两点是我一直坚守的。一是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厚积薄发,才能手到擒来,一蹴而就,不能硬写。我的两部长篇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里边的人物都是从生活中若干个活生生的原型融合在一起塑造出来的艺术典型。因此,出书后,许多人可以“对号入座”,但又不全是“这一个”。二是选题一定要从长计议。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追风,不能人家写啥咱写啥,嚼别人嚼过的馍没滋味。

记者:您如何评价“日照文艺奖”?

徐敏宗:设立“日照文艺奖”,充分体现了咱们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文艺创作的重视。我的两部长篇都获得了“日照文艺奖”,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我相信所有的获奖者都能从中学到东西,受到鼓舞,汲取动力。

新闻推荐

扶贫车间赶制订单助增收

5月15日,五莲县石场乡仲家崖前村扶贫车间里,村民在为厂家赶制鞋帮。该扶贫车间为周边村提供了60个就业岗位,其中帮助贫...

五莲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莲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