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拉练记忆

青岛早报 2020-05-25 05:38 大字

这张照片是我和连队的文艺宣传队以及其他青工,在五莲县山区里拉练时拍摄的。照片里的我们,有的手捧《毛主席语录》,有的拿着提琴、笛子、京胡等乐器。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只能记得下面这些人的名字:前排左起:薛广举,张俊蓉,王钟丽;二排:右一刘德清;后排:右二纪玉所,中间者戴光明,右四是我本人。照片刻录下四十多年前一代青工的青春倩影,也勾起我对拉练活动的一些回忆。

身穿军装接受磨炼

1971年,按照中央加强战备的部署,青岛市各个企业单位都组织开展了战备拉练活动。作为青岛铸造机械厂三车间的青年工人,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野营拉练,那年我正好20岁。记得9月下旬,厂里召开了拉练动员大会,并由各车间抽调数百青年工人组成民兵营,下面分设连、排、班的建制。按照拉练的要求,出发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好被服鞋子和盥洗用具,并进行了打背包的训练。出发那天,我身穿当年时兴的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脚穿黄军鞋,身背行军包,与其他青工一起豪情满怀地踏上了拉练的征途。

按照计划安排,我们先到码头乘船到薛家岛,下船后就开始徒步行军。第一天,大家精神饱满,走得较快。但接下来几天,脚底便开始疼痛,两条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行军速度也放慢了许多。我和许多同伴脚底磨出了血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到宿营地后,只好用针刺破血泡,稍作包扎,休息一宿,第二天继续赶路。行军中走累了,大家就按照统一号令,放下背包就地休息。虽然身体疲乏,但我们青春的活力还是迸发出来。一时间歌声四起,这边刚唱完《打靶归来》,那边又响起了《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继而又响了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语录歌。此起彼伏的歌声回荡在田野,大家似乎忘却了疲劳。

老乡热情令人感动

拉练中我们都在沿途村庄安排住宿,农民的热情接待令人感动。记得在五莲县境内,拉练队伍来到一个叫叩官的小山村,村庄林荫掩映,一条干涸的河道从村里穿过。村支书与生产队长在路口迎接拉练队伍,接着我们几个人被安排到一户农民家里。房东大妈热情地招呼我们,帮我们卸下身上的背包,并把儿子结婚的新房让给我们住宿,晚上还给我们烧了热水泡脚,让我们心里十分温暖。第二天早晨我们也早早起来,为老乡打扫室内和院落卫生。拉练队伍离开的时候,房东夫妇拉着我们的手,亲人般地与我们依依惜别。

拉练期间,为了便于上情下达和表扬好人好事,营部创办了一份《战地黄花》的油印小报,每出一期都发到班排一级。作为连队通讯员,我经常为小报写稿子。同时连队也成立了有文艺特长的男女青工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在路上休息的时候,为大家演唱《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选段和当年的革命歌曲,表演器乐演奏,还有根据拉练中的好人好事编演的快板书等小节目,让大家转移对疲劳的注意力,也起到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作用。

难忘夜行军

最难忘的是一次夜行军。漆黑的旷野没有一丝光亮,北风吹来阵阵寒意,还时不时地看到远处黑暗的半山腰里升起的信号弹(至今也不知道是何人所为),一度引起大家的警觉与紧张。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一路上只听到沙沙的脚步声。上半夜大家还精神抖擞,但下半夜不少人就熬不住了,有的走着走着,就在睡意中身不由己地走出了队伍,还有个别人因为睡得深沉而几乎摔倒。我本人虽然没有摔倒,也只是朦朦胧胧随着队伍机械地前进。实在太累了,连队就让我们稍微休息一会儿,再继续上路。等到东方露出鱼肚色的时候,大家才再次打起精神,变得活跃起来。

就这样,一路晓行夜宿,先后经过胶县、诸城、五莲、胶南等地,历时10多天,行程六百余里,结束了这次拉练。当我们回到厂里的时候,已经是10月上旬。大家脸晒黑了,人变瘦了,脚底磨出了老茧,同时也磨砺了意志。转眼这次野营拉练活动已经过去了整整49个春秋。但其情其景,至今记忆犹新。照片里的师兄师妹们,如今也都年逾花甲了。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人生奋斗,都奉献给了那个年代和国家建设。我本人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调离铸机厂以后,虽然再也没有见过他们,但他们年轻的音容笑貌却一直珍藏在心底,牵念之情也时常萦绕心头;现在已经不敢奢望何时能与他们再次欢颜一聚,只能在心里默默祝愿已经成为爷爷、奶奶的他们,保重身体,天天快乐,幸福安康。

讲述:冷高顺 记录:王建亮

新闻推荐

扶贫车间赶制订单助增收

5月15日,五莲县石场乡仲家崖前村扶贫车间里,村民在为厂家赶制鞋帮。该扶贫车间为周边村提供了60个就业岗位,其中帮助贫...

五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