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场乡:筑起脱贫“幸福路”

日照日报 2020-01-22 07:21 大字

本报记者 于立伟 通讯员 朱庆鹏

“我们现在出行畅快了,种得油桃年年都丰收了,在家门口就有大车上门来收了。”已经脱贫的五莲县石场乡仲家崖前村60多岁的村民解学文笑着说。

石场乡是五莲县省定贫困乡镇,全乡有20个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交通闭塞,“山货不出,外货不入”。几年来,该乡创新突破农村道路建设,实现了出门石板路、出村硬化路、田间水泥路,极大地改变了现状。

“巷巷通”,打通贫困群众出行“最后一米”

记者在石场乡东候家沟村看到,村里房前屋后的胡同都用石块铺成了既美观又便捷的小道。“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这路好了,下雨天也敢穿皮鞋了!”遇到的每个村民都发自内心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叹。

“小巷道,大民生”。石场乡大力推进实施“巷巷通”工程,三年累计投入2696万元,34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巷巷通”建设,是全县第一个完成辖内村庄“巷巷通”全覆盖的乡镇。

在工程推进中,石场乡重点解决了三方面的问题,使“巷巷通”工程建设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标杆。

发动群众动手,解决“谁来铺”的问题。各村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统一思想,村“两委”班子、党员带头自铺门前巷,引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同时,严格兑现“真奖实补”,在县里奖补40元/平方米的基础上,乡里每平米再补贴10元,直补到户,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

鼓励就地取材,解决“用什么铺”的问题。石场乡秉承“去水泥化”的理念,鼓励各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村庄废旧石料、原石、毛石,组织村民自行动手收集,把村庄的断壁残垣铺装到巷道,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变废为宝,体现了村庄的原生态,留住了乡愁。同时,“巷巷通”工程也让群众自觉清理房前屋后的乱搭乱建、断壁残垣和乱石堆,极大地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统一质量标准,解决“如何铺好”的问题。石场乡党委通过采取聘请第三方的方式,统一核算工程量,制定施工标准,对各村巷道进行统一规划打线,由村“两委”组织群众,逐户现场认工,明确施工范围及标准,筑牢质量底线,要求每一个村庄都要打造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福彩路”,助力农业发展提档升级

石场乡境内70%属山地丘陵,是典型的山区传统农业乡镇。2016年,在扶贫部门的支持下,石场乡争取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解决了俗称“北大荒”的宝珠山流域200公顷山地耕种问题。

2018年,省扶贫办支持五莲县第二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贫困革命老区扶贫项目落户石场乡。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共建设生产路19.81公里,彻底解决石场乡东、西部近533公顷耕地的生产道路难题。同时,配套建设塘坝、拦河坝、大口井、蓄水池、方塘等水利工程37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有力推动了种植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普遍增长,稳定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难题;依托片区林果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乡村采摘旅游,打响林果采摘、民俗旅游品牌,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使贫困群众敲开脱贫致富门。

“县乡路”,敞开对外交流信息窗

以前从五莲县城到石场乡只有一条路——— 洪莒路。2018年12月,借助实施“农村公路助力乡村振兴两年行动”,对洪莒路石场段实施改造提升,由原先的两车道拓展到四车道,路宽12米。

石山路是该乡一条重要的乡道,曾因年久失修、道路高低不平而影响着经济发展和村民出行。2018年该乡积极争取立项重修,道路全长共7.5公里,沥青罩面,惠及沿途6个村。

依靠道路建设,石场乡从全县落后乡发展成了产业旺、生态优、环境美、群众乐的生态乡,全部村庄实现村集体经济“脱壳”,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602油桃、林蛙养殖、生姜种植等一批高产、高效、高质产业扶贫项目迅速落地生根,桃子、大姜、小米等特色农产品进了城,城里的游客纷至沓来、采摘踏青。全乡34个村有16个村建设了互助养老院,同步解决了“贫”和“困”两个难题,实现老年贫困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迈出了脱贫攻坚新步伐。

同时,该乡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提升,彻底改变了贫困村“脏乱差”的旧貌,极大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新闻推荐

五莲捧回“首批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奖牌

本报讯(记者范开元)1月14日,2020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宣读了《关于公布首批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并对...

五莲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五莲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