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回上讲台 木板涂墨当黑板

潍坊晚报 2019-09-12 08:56 大字

贫瘠落后的农村支教经历点燃了她的教育梦想,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更坚定了她从教的信念。今年70岁的退休老教师谭淑荣,从1971年开始从事教育事业,见证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过去到现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迁。9月10日,教师节当天,记者见到了谭淑荣老师,听她分享自己的经历。

当年知识青年下乡

她选择最穷的五莲

9月10日上午11时许,家住奎文区阳光外滩小区的谭淑荣早就准备妥当,要去参加老知青聚会。1949年出生的她今年刚好70岁,穿着打扮精致,精气神十足,看起来也就60多岁。

“我13日就要和女儿一起去加拿大陪读了。我外孙在那边读书,我和女儿过去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谭淑荣说,她是老潍坊人,当年是下乡知青,这些年来回到潍坊的老知青们经常一起聚聚。“我马上就要去加拿大了,加上今天恰好是教师节,所以大家就约着再聚一次。”谭淑荣说,时光飞逝,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曾经一起战斗过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许多往事。

1968年12月,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贫困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谭淑荣主动报名参加,哪些地方最艰苦,就要到哪里去。当时,有好几个知青点,谭淑荣选择了最贫困的五莲县。“我们一共700多人,乘坐25辆解放大卡车浩浩荡荡前往五莲。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通往五莲的路并不好走,遇到上坡时大卡车走着走着就开始往后退。”谭淑荣回忆说,那年她才19岁,那天是1969年1月5日,她永远都记得。

挨家挨户“招生”

学校有了一年级

到达五莲县后,谭淑荣被分到石场公社后湖大队,在那里工作了两年。1971年,知青开始就工,她选择了教育事业。“我比较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我们之前都没有教过书,所以就到五莲县师范学校进行了统一培训。”谭淑荣说,接受培训一年后,她来到当时的松柏公社李家庄子(现在的李家裕村)大队担任老师。

当时的松柏镇并不是每个村都有学校,有的是好几个村的孩子到一所学校上学,谭淑荣所在的李家庄子大队有大批适龄儿童都没有上学。“那时是复式上课,二、四年级一个班,三、五年级一个班,每个班有两名老师。我去了以后发现没有一年级,因为很多孩子尤其是女孩到了适龄年龄父母却不让上学。当时孩子多,家长的思想比较守旧,认为女孩子读不读书不重要,希望她们在家里做饭、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谭淑荣说,她当时有个信念,一定要让更多孩子接受教育。于是,她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最后招了45名一年级新生,最大的14岁、最小的6岁半。这也是谭淑荣从教以来接手的第一批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和最小的两名学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还保持联系。

学生抱妹妹上学

课间她接过来哄

6岁半的女孩叫刘金英,有个1岁的妹妹,父母不让她去上学。“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让她去上学吧,抱着妹妹去也行,我还可以帮她一起看着。”谭淑荣说,为了说通刘金英的父母,她同意让刘金英抱着妹妹去上学。“我上课时,她抱着妹妹听讲;我讲完课就接过孩子,让她安心写作业,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谭淑荣说,刘金英家庭十分贫困,上学时没有衣服穿,她就到集上买了一块布料,比量着刘金英的身高给她做了件衣服。刘金英念三年级时,谭淑荣还送她一支钢笔。谭淑荣的关爱,让刘金英至今难忘。

“前段时间我还到刘金英家里住了几天。她现在不喊我老师,而是管我叫姨,说是更亲切。平时我们也经常联系,在我看来,她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谭淑荣说,她当时做的一件小事,却让学生牢牢记在了心里,这让她十分感动。

另外一名14岁的学生也是女孩,在谭淑荣的帮助下才得以入学。“因为她年龄最大,我就让她当班长。这个孩子不仅学习认真,班长也干得特别好。”谭淑荣说,虽然她只教到三年级,但这些孩子却一直记得她是他们的启蒙老师。

孩子坐石头上课

花盆碎片上写字

回忆起当年的教学环境,谭淑荣十分感慨。“你们现在可能想象不到当年的校舍是什么样子。教室里面根本就没有桌椅板凳,石头打成的石条就是课桌,孩子们坐在石头板凳上上课写字。黑板也很小,木匠做块小木板,涂上墨汁,挂在墙上就成了黑板。”谭淑荣感慨道,“在那个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几片花盆的碎片,用石头在上面写字,就是纸和笔。”

1974年,谭淑荣被调到五莲县松柏镇中心小学,担任五个班的音乐老师。这里的教学环境稍微好了一些,但当时仍没有任何乐器,她都是先教孩子们识谱,然后再一句句地教孩子们唱歌。

“我到松柏镇中心小学时,这里开设的课程多了一些,除语文、数学,还有音乐、美术等。孩子们都很珍惜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机会,所以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孩子都学得非常认真。”谭淑荣说。

回到潍坊继续从教

感受教育事业巨变

1976年1月,谭淑荣回到潍坊后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在当时的东风街小学任教,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数学老师。

1987年东风街小学拆迁,谭淑荣被调到潍州路小学。宽敞的校舍、明亮的教室,这让她深切地感受到城乡教育的差距。“我就经常跟学生讲,他们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是多么幸运,应该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谭淑荣说。

从1987年至2004年,谭淑荣一直在潍州路小学任教,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校舍到教师队伍,从硬件到软件,各方面都在不断地提升。

教师节前夕,潍州路小学邀请了多名离退休教师到学校进行茶话会。这次回到学校,谭淑荣看到学校的新变化颇感欣慰,“国家越来越强大,教育事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希望我们的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

文/图本报记者王叶妮

人物小档案

谭淑荣,女,1949年生于潍坊城区。1969年1月自愿报名到五莲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1年知识青年开始就工,从事教育事业。培训一年后,到松柏公社李家庄子大队担任小学教师。1974年调到松柏镇中心小学担任音乐教师。1976年1月,回到潍坊东风街小学任教。1987年,东风街小学拆迁,她被调到潍州路小学,一直担任班主任,直至2004年退休。

新闻推荐

老师,我想对您说

五莲县实验学校三年级四班王骏老师,上课的时候,您总是声情并茂的给我们朗读课文,您总是会给我们猜各种字谜,您总是会给我...

五莲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