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鏊子上的脱贫致富经

大众日报 2018-11-27 10:38 大字

图为松柏林村“妈妈手煎饼”加工点。□记者纪伟

通讯员朱庆鹏许亚赛报道

本报五莲讯11月20日,又到初冬农闲时节,在五莲县松柏镇松柏林村“妈妈手煎饼”加工点,十台崭新的土鏊子一溜排开,20余名妇女分工合作,有添柴的,有摊煎饼的,动作娴熟麻利,不一会儿一张张煎饼就摞了起来,粗粮煎饼的香气萦绕在小院里。

临近门口的鏊子前,66岁的贫困户王康兰正忙活着摊面糊、揭煎饼,“我丈夫股骨头坏死瘫在炕上,闺女因癌症去世,家里就指望我一个人,日子确实是困难。”现在,王康兰在加工点打工,一天可以收入100块钱,时间也很灵活,耽误不了照顾老伴,也赚出了俩人的生活费。

据加工点负责人李维俊介绍,设立“妈妈手煎饼”加工点主要源于自己的老家情结。加工点设立之初,在人员选择上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有传统烙煎饼的手艺,二是家庭相对贫困,三是离家近。他希望不仅能把家乡的手工煎饼送到更多追求饮食健康人的餐桌上,还能帮助这些周边的贫困妇女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妈妈手煎饼”加工点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平均日产手工煎饼200多斤。李维俊优先从松柏林、前沟、李家峪、北山前等周边村庄吸纳了20名贫困留守妇女就近打工,日工资100元,加工煎饼所用的地瓜干、玉米等全部收购自贫困农户,帮助他们解决了销售农产品和就近就业两个难题。

和“妈妈手煎饼”加工点同样忙得热火朝天的,还有潘家庄村的“忆乡情”合作社,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村民们正忙着摊面糊、叠煎饼、装箱、发货,有了去年的工作经验,今年各项工序更得心应手了。

自去年加工手工煎饼一炮而红以后,村党支部书记贺培英就带领妇女们成立了“忆乡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潘家庄生产队商标,设计制作了自己的包装盒,主打土鏊子煎饼品牌,相继推出多种口味和种类的手工煎饼,立志带领本村及周边村的贫困妇女闯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为了承接更多订单,贺培英又分别在松柏镇店子村、洪凝街道马鞍前村设立了两个加工点,共吸纳贫困妇女、低保户20多人,现有合作煎饼代销点十余家,不仅发往青岛、北京等城市,还远销韩国等国家、地区,产品供不应求。

贺培英告诉记者,之所以要把手工煎饼重新拾起来,是想给村民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让他们在农闲的时候有事做,生活有保障。下一步,贺培英希望能把这个农家手艺做成一个产业,一种饮食文化,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带领大家稳定致富成果。

新闻推荐

三王路建成通车

日前,户部乡三王路沥青路面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该路全长15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11米,路面宽10米,投资1.1亿元。...

五莲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莲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