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诺 八年不辍敬老情 ——我和九旬抗战老兵潘为校的故事

黄海晨报 2018-10-31 09:29 大字

厉剑童

9月29日,在五莲县洪凝街道陆家庄子村、93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潘为校老人的女儿家中,十几个身穿校服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围着老人,听老人讲革命故事,和老人一起唱《国歌》,表达对这位老功臣的敬仰之情。老人嗓音沙哑,激动异常。唱着唱着,老人眼睛里泪花闪闪……这是洪凝初中团委志愿者小分队开展的“爱心献功臣 真情敬老人”活动的一个感人场景。

这种送关爱的活动,已经坚持了8年,只因我们一直遵守一句承诺:“下次我们再来看您”。

说起这一活动的由来,不能不说到8年前的那个春天。那时,我在洪凝初中中心校担任团委书记。一天,洪凝初中河西分校团总支的汤书记到中心校办事,交谈中,笔者说起校团委想挖掘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对团员、入团积极分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正在物色教育基地和符合条件的老军人、老党员之类的先模人物。汤书记听说河西分校西边陆家庄子村有一个伤残抗战老兵,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他现在和女儿一起生活。具体什么情况,他并不清楚。我心里一动,这个典型符合团委要求。我决定前去实地考察,等考察后再做决定。

在汤书记的带领下,我们骑自行车赶到陆家庄子村,几经打听,找到老人女儿的家。老人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个头挺高,头上戴着一顶黑色单帽,长脸,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和老人攀谈中,我们发现老人听力挺好,而且记忆力特别好。从他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们对老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老人祖籍五莲中至镇潘家沟村。他19岁当兵,那时正是抗日战争尾声。日照还有部分鬼子驻扎,拒不投降。部队和鬼子进行了几番交战,走投无路的鬼子被迫缴械投降。后来,老人参加了解放青岛的战争。抗美援朝爆发后,老人走上朝鲜战场,战斗中身负重伤,失去左腿。他退伍回到地方后,一直在基层粮所等单位工作,直到多年前退休回到家中。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及生活方面的不便。老人的女儿便把他接到自己家进行照顾。

临走时,我和汤书记紧紧拉着老人的手说:“下次我们再来看您。”老人也紧紧拉着我们,久久不肯放开。

回到学校后,我和汤书记商量,决定就近组织河西分校团总支的团员成立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和老人结对子,长期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二

团队主题活动日当天,我和汤书记带队,带领部分团员,携带我们捐款买的肥皂、毛巾和水果,再次来到老人家中。老人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吩咐女儿拿凳子让我们坐。我们赶紧给老人送上礼品,有个女学生剥开一根香蕉,递到老人手中。老人开心地吃着、自语着。大家顾不得休息,争相打扫卫生。一番忙碌,老人家里焕然一新。

学生围在老人身边,听老人讲战争年代的故事,讲述老人珍藏的那只印有“献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茶缸和抗战70周年勋章的来历……老人讲着讲着,深深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情不自禁地唱起《志愿军军歌》,歌声回荡在这座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里。

活动结束,我们要回去了。老人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不舍得放开。我一边握着老人的手,一边诚恳地说:“大爷,下次我们还来看您!您多保重!”

就是这句“下次我们再来看您!”一说就是8年。其中在我担任团委书记的四五年里,每到学雷锋活动日、国庆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我都会带领学生到老人家中看望老人,和老人一起共度节日。虽然后来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但我仍然不忘对老人许下的诺言,支持和鼓励团委负责老师克服困难,把这一特色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坚持下去。期间,自己除了为活动牵线搭桥,负责策划,协助组织开展外,还数次自掏腰包为老人买小食品,看望老人。平时,我也曾多次打电话给老人的女儿,询问老人的生活身体情况,力所能及地给老人送去温暖。

潘为校的女儿曾多次告诉我们,每次我们走后,父亲都会对来看他的人说起洪凝初中的老师和学生,说起来过多次的那个“厉老师”。这让我又感动又惭愧。我们并没有为老人多做什么,老人却将点滴铭记在心。

就这样,我们坚持8年至今,从不间断。目前,潘为校女儿家被学校确立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一志愿者服务活动被学校团委确立为示范项目、品牌活动。

在老人女儿的精心照料和志愿者们的关心下,这位90多岁高龄的老英雄身体康健,精神状态和记忆力都很好。我们每次去看望,他都能大致说出我们上次去的日期。令我们佩服不已!

不管岁月怎样流逝,“下次再来看您”的承诺,我和我的同事都不会食言。这不单单是对一位老功臣、一位山村高龄老人的承诺,更是对老人所代表的老一辈的承诺,是一种义务,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作者单位:五莲县洪凝初中)

新闻推荐

打造电视问政行风在线政务服务热线三大平台,将舆论党内社会监督有机结合 在群众的“显微镜”下履职

□本报记者杜辉升丁兆霞“更新设备容易,更新‘官念’难。落后的设备升级了,落后的服务理念没有升级依然没有...

五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