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白鹤楼
乔小桥
- 1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已深,书房里犹传出那个中年男人悲怆呜咽的声音。
书童推门而进,轻声说:“老爷,这都过午夜了,您该就寝了。”
“九儿,你且退下歇息去吧,不要扰我。”
书童苏九儿应声掩门退下,将案前一地苍凉的月光重又推出了门外。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门外的侍婢小英焦急地问苏九儿:“怎么办?怎么办?老爷要是一直这个样子,身体会垮的。”
“唉!老爷和先夫人感情是如此之深啊!”苏九儿对小英说,“我们先歇着吧,明天,我自有办法让老爷开心起来。”
天色微明,苏九儿轻轻推开书房的门。案上油灯已枯,斜倚在太师椅上的老爷正沉沉睡去。眼角的泪痕,显现出一夜的悲伤;胡须上的垂涎,哪里还是风流学士的模样。
苏九儿将老爷昨夜用过的笔和砚在青花笔洗里洗净,又把笔洗换上清水,然后将案上老爷昨夜新书的两幅字儿折叠好放进书橱里。苏九儿边折叠边兀自说道:“不思量,自难忘……这一年多的功夫,老爷已经写了四十九幅喽。”
用过早膳,苏九儿凑上前说道:“老爷,前几日听城南松柏乡的吕员外说,九仙山南麓奇峰怪石林立,松风沟壑泉流,比您题写‘奇秀不减雁荡\’的五朵峰①尤胜。吕员外还说,他们在山半腰还修有白鹤楼,可以看山看水饮酒取乐,若是运气好,还能看到白鹤起舞呢。咱今天去看看如何?”
“白鹤楼?在吾治内居然有白鹤楼?”
“是的,吕员外如是说。”
老爷一听,脸上显现出几天来少有的笑容。或许,他一直为二十年前离乡赴京途经黄鹤楼时因行程匆忙未及登临而一直耿耿于怀,那么,白鹤楼现在就静静地等候在不远处,他怎么可能再错过呢!
“九儿,不知今日公务如何?”
“老爷,今日正是旬休呢。”
“那好,快快备马,我们且去看山看水看白鹤。”
见老爷有了兴致,苏九儿一脸的得意,说:“咱今儿个要不要左牵黄,右擎苍?”②
“去你个小兔崽子,欠揍是不?!”
苏九儿捂嘴一笑,便传话下去,即可备马出行。
942年前的九月,那天早晨,一行人轻车简从,出了密州城门,往城南疾驰而去。- 2 -
公元1036年腊月十九日,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大宋眉州城内的一户苏姓人家诞下一个男孩。其时,男孩的父亲已经游手好闲了二十七年,他看着襁褓中这个赤子若有所思,说:“我自今日始方知责任重大,那就唤我儿为‘轼\’吧。”轼者,车前扶手也。其对小儿期待之情可见一斑,自此亦发奋读书,终有所成,成就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③的一段佳话,更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一门“三苏”的奇迹和千年的声誉。
没错,这个男孩就是日后在诗、词、散文、书、画及政治等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
二十岁之前的苏轼基本在蜀地读书研学,自小便显现出过人的聪慧和丰富的情怀。苏轼十岁的时候,母亲为他讲《后汉书》,当讲到范滂④时,他若有所思,问母亲:“如果有一天,我和范滂一样为理想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您会答应吗?”或是历史必然,或是一语成谶,此后,这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光照千年的文坛巨子,仕途上却是历尽劫难,颠沛流离,甚至险遭杀身。
公元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进京应试,顺利进士及第。这个时期,苏轼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最为关键的是深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襄助,这为他日渐成为大宋文坛最耀眼的一颗新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1061年,苏轼应制策考试“入三等”(一、二等是虚设,三等为最),当朝皇帝宋仁宗读了苏轼和其二弟苏辙的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但宰相还没当上,十年之后的苏轼便经历了其政治抱负中的第一场考验。他因追随恩师欧阳修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饱受权贵排挤。
苏轼自知,若在朝日久必是凶多吉少,于是便请求出京任职。这对于他来说,或许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世界那么大,普通凡人都想走出去看看,况且是有着一颗天生不愿受羁绊之心的才子苏轼?在辗转杭州几年后,1074年(熙宁七年),年近四十岁的苏轼转任密州知州。从此,齐鲁之地便有幸留下了这位诗词飘逸洒脱、文章独步天下、书法无与比肩的大学士不可磨灭的痕迹。
苏轼在密州任职时励精图治,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深受地方百姓拥戴。但雄才大略、胸怀天下的他,此时也正因政治抱负欲展不得、师友亲人生离死别而陷入一段意志消沉与失落的矛盾时期。
公元1075年,苏轼到密州第二年的正月二十日。是夜,月过中天,霜映月白,密州城沉浸在一派寂静肃杀之中。夜读已久的苏轼刚刚解衣入睡,恍惚中却见结发妻子王弗袅袅走近床前,与之泪眼相对。苏轼既惊又喜,张臂欲抱,王弗却又倏忽不见……苏轼惊起,不免悲从中来,再也不能入睡,便起身重回书房,研墨铺纸,伏案挥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书毕,老泪纵横,嚎啕大哭。那哭声惊起了院中树上栖息的几只鸦雀,低鸣着飞出了庭院。
跟了苏轼七八年的苏九儿也被哭声惊起。他起床为老爷沏了一杯杞菊茶,什么也没说便默默退下。他知道,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是那么苍白。
或许,只有将精力付诸于繁杂的政务,付诸于诗词文章,才是拂去苏轼心头惨淡愁云的最好方法。
翌年中秋之日,吃过午饭,苏轼忽然问苏九儿:“我有多久没见子由了啊。”
苏九儿说:“老爷,我跟您这都七年了,还没见过二老爷一面呢!自打前年您来密州任上,就念叨着要去齐州与二老爷一叙,但除了往来几封书信,哪里见过一面。”
苏轼怅然,西望齐州方向,叹曰:“子由,子由,汝可安好?子由,子由,何日相见……..”
小英偷偷对苏九儿说:“咱家老爷一忙完公务,便不是想念先夫人,就是念叨二老爷,心里哪回是个清净呢。”
苏轼午寝醒来,苏九儿对他说:“老爷,刚刚叶举人、王举人等过来说,他们已在超然台⑤上置酒设席,傍晚时候请老爷过去一起饮酒赏月。”
“好啊!好啊!若无好友好酒,岂不辜负了这花好月圆!”
是夜,朗朗乾坤,飒飒秋风,皓月当空,银辉满地。密州城里的人们正享受着丰收与团圆的浓郁喜气。城西北的超然台上,苏轼与一众好友推杯换盏,不觉已是酩酊。面对一轮明月,想起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想起远方的二弟子由(苏辙),不免心潮起伏,遂举杯对月,唱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映照下,苏轼玉树临风,低吟浅唱。
一首千古名词就此诞生,似是那一轮明月,在深邃的天空中独放光芒,百世流芳。- 3 -
苏轼一行人出城沿官道往南直行六十余里,越过一段荒草丛生的齐长城遗址⑥,再折向东南十余里,出了三关口,九仙山已巍然屹立在眼前。
在九仙山主峰与东面五朵峰之间,是一条奇秀曲折的山谷。山谷中树木参天,花掩清溪。苏九儿忍不住问道:“老爷,‘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莫不就是写的这里吧?”
苏轼笑道:“那是我恩师所记醉翁亭也,我们今天赏的却是白鹤楼哪。白鹤楼,白鹤楼,今日我安得与白鹤相见乎!”
穿过十里山谷,吕员外等一干乡贤已经在山下等候。
“苏大人莅临寒山野乡,真是我等乡亲们莫大荣幸啊!”
“吕员外一别三月,别来无恙?”
苏轼与吕员外等人正寒暄间,一旁闪出一个十岁大小男孩,摇头晃脑像模像样地朗诵到:“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吕员外说:“这是我家小孙子,最喜欢读苏大人文章诗词,今日得以见着大人,正不知如何卖弄是好呢。”
苏轼大笑:“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
一行人前呼后拥,往半山而去。
到得山半坡,但见一巨石卧于苍松之下、溪流之上。石长宽各数丈,高约二丈,石上有一亭,丹漆园柱,重檐四面,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虽小巧但玲珑。
苏轼问吕员外:“这分明是一亭,何以谓之楼也?”
吕员外答:“楚地有黄鹤楼,然楚人却未必见得黄鹤模样。此处虽仅为一亭,却可睹白鹤仙姿。故虽为亭,但乡人皆愿谓之楼也。”苏轼听了笑曰“甚妙!甚妙!但有白鹤起,何关楼与亭!”
苏轼往亭中一站,左揽清溪,右抚幽篁;背倚苍松翠柏奇峰峭壁,南观茂林修竹浩浩百里,不由得心旷神怡,遂颔首捋须赞道:“果然是人间胜境也!”
说话间,远处林顶淡淡白烟处,一行白色生灵翩翩起舞,时而折踅盘旋,时而上下翻飞,乃白鹤也。苏轼正看得入了神,一干地方乡绅异口同声道:“谢苏大人带来祥瑞!”
吕员外对苏轼深施一躬,说:“谢苏大人为我山乡僻壤带来祥瑞!此处茂林繁盛虽乃仙鹤久居之地,但我等能睹其芳容,一年亦未必能有一回。今日苏大人莅临,想必仙鹤亦是敬仰万分,便来起舞觐见,实为大人为我等乡民带来祥瑞也!”
众人皆附和说道:“苏大人文星闪耀,光芒万丈,为我乡民带来祥瑞啊!”
苏轼谦逊说道:“仙鹤降临委实吉祥,但苏某人岂敢贪功,这实乃我大宋江山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是也!”
此时吕员外早已吩咐仆从将酒菜摆好,苏轼与一干乡绅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好不痛快。
酒至半酣,苏轼兴之所至,对众人曰:“何不戏水也!”于是起身下得石阶数十步,往溪水走去。待到溪水畔,苏轼突然停下脚步,作凝神聆听状。众人见状,亦屏住呼吸,不敢出声。
苏轼问众人道:“这声音便是什么?”
众人没想到苏大学士会问出这么一个问题,一时鸦雀无声。几个年轻书生略作思考,便纷纷寻着诗词歌赋之中写泉的句子来吟,但苏轼却说:“非也,非也!以我之见,此音实为乡音是也!”
众人不解,面面相觑。苏轼说:“吾少时家住眉州,屋后便是这样一条小溪,平时细流啾啾,雨后激流湍湍。吾习字时可于溪中洗砚,闲暇时可与弟于溪中嬉戏……转眼间,吾作别老屋二十年矣。二十年来,吾看尽繁华市井谈笑,听尽红楼歌舞琴箫,却唯独这溪流之声久违也。今日得以复听,亲切倍加亲切也!”
苏轼一席话,说得众人唏嘘感动。苏轼忽然顽皮上来,便脱鞋入水,唱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溪畔有一石似妃榻,日晒之下,温暖舒适。苏轼侧卧其上,且吟且唱,竟然瞌睡起来……
“山涧之水清兮,可以淘吾米;山涧之水澈兮,可以煮吾茶……”
醉意朦胧间,苏轼见小溪对岸走来一对布衣男女。男为女撑伞遮阴,女则边汲水边吟唱。
苏轼叹曰:“此真仙境宝地也!虽布衣亦雍容雅步,皆有学识,甚好甚好。”
对面男子曰:“苏大人过誉,小民得见大学士光临此偏僻之地,实为荣幸。”
苏轼疑曰:“汝何人?何知我乃苏某也?”
男子曰:“在下旧时居汴京,一向敬佩大人文章才华,亦偶见大人容貌,所以识得。”
苏轼问道:“哦,原来是京都人氏,那缘何居住于此?”
那男子道:“家父原本也是在朝为官,只因与权贵政见有异,便遭弹劾,忧郁而逝。小人之妻乃我姑家表妹,本也是书香人家闺秀,我等见不得京城中世道炎凉,尔虞我诈,便辞了京都老屋,来此结庐而居,虽粗茶淡饭,但亦快乐从容也!”
苏轼看那女子眉目如画,巧笑倩兮,举手投足间温和平静,虽着布衣但仍不失大家闺秀模样,便问:“女史原来出自京都大户人家,却甘于与夫栖居于偏僻之地,可适否?”
女子浅浅一笑,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无不适也。”⑦
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是何等人物,这女子恬静随意的一句话,却似一声惊雷击中他心中郁结,震得他大惊失色!苏轼翻身而起,正要再与女子说话,却哪里还有布衣夫妇影子?
苏轼双拳一抱朝对岸作辑,大声说:“女史真乃吾师也!请受苏某人一拜!”众人又是面面相觑,不知苏大学士举止何由。
苏轼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语与众人:“吾离家二十年,少时追求功名,今时在乎声名,蹉跎一生实为名所累。昔日在朝忧谗畏讥,今日在野思乡怀亲,未有一日不念念于此,夜不能寐,无所解也。今闻女史一语,实为震惊,方知吾人生之糊涂,心绪之漂泊,实乃此心未得一安处也。”
此时日已西斜,山中稍有凉意,酒酣之人多已清醒。吕员外又道:“苏大人难得来此一游,令我山乡草木滋润,石壁沐辉,今亭中笔墨亦已摆好,敬请大人赐墨宝以供我辈敬仰。”
苏轼重回亭中,略作沉思,执笔在那铺平的宣纸上平心静气写下八个擘窠大字:此心安处白鹤一楼。众人细看那字,哪里是平常跌宕恣肆的模样,分明是仪态端方,中规中矩,呈现出一派安详。
在众人啧啧声中,苏轼又提笔落款:熙宁九年九月某日云云。
天色既晚,苏轼一行驾车归去。离了白鹤一楼,离了泉水乡音,苏轼从此又是漂泊潦倒,身不由己,宦海沉浮,波澜曲折。在其多舛的命途之中,孰知其内心可寻得一安处乎?
几年后,当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被赦后再贬黄州的苏轼登临黄鹤楼,写下“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的时候,他是否还记得白鹤楼下那唤起他浓浓乡愁的涓涓细流?
吕员外等乡绅为纪念苏轼此行,特从其书中择“白鹤楼”三字放大镌于巨石东北侧石壁之上⑧。每当日出之时,山下深林云蒸雾霭,白鹤起舞;山中巨石突兀嶙峋,泉水明净。更有“白鹤楼”三个朱漆大字,在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自成一景,引得无数向学之士慕名而来,瞻仰拜谒。
自此,九仙山更是文因景生,景因文胜,一时成为人文景色胜地。
注释
① 即五莲山。五莲山原名为五朵峰,为九仙山的属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敕建护国万寿光明寺,诏改五朵峰为五莲山,始自成一山,并因寺而扬名。
② 语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此次低调出游显与往时豪情出猎的心境不一样,书童此话实为调侃。
③ 语出《三字经》。苏老泉即苏轼父亲苏洵,小时候不喜欢学习,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④ 范滂,东汉名士,“江夏八俊”之一。正直清高有气节,不畏奸佞,反贪治腐,终遭奸人诬陷入狱并遭杀害。
⑤ 超然台,位于山东省诸城市内,苏轼任密州太守第二年(1075)所建。当时城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命名“超然台”,“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苏轼另有千古名篇《超然台记》。
⑥ 日照市五莲县松柏镇驻地北五公里处有齐长城遗址。遗址前后两村落分别为“前长城岭村”和“后长城岭村”。沿此往北四十公里可抵诸城市(古密州)。苏轼当年所行未必为此路径,本文为表现“齐长城遗址”元素而作此假设。
⑦ 苏轼《定风波》词中有“此心安处是吾乡”句。苏轼写该词实为他离开密州数年之后,本文为表达苏轼心境又避免时间上的前后矛盾,特采用虚写的形式,为苏轼设置梦境并从中得到人生启示。
⑧ 白鹤楼,现仅存遗址,位于日照市五莲县松柏镇丁家楼子村西南、九仙山东麓。楼基为一长、宽、高各数丈的磐石,倚山临溪,风景优美。巨石东北面刻有苏轼所书“白鹤楼”三字,每字约半米见方。上款已辩认不清,下款署“熙宁九年九月……”。巨石南面,有明万历进士丁耀斗摹写的“白鹤楼”三字。上款为“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下款为“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彦美“对日照,心向往之,诗咏之。”在韩玉光看来,“第一缕阳光落脚的地方,一定是一个值得我去的地方,诚如巴尔蒙...
五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