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难题问计工业思维
本报记者 孙向阳 李青 通讯员 李维江 赵令娟
秋日的将军岭,漫山遍野的林果绿郁郁葱葱。曾经,人们用“种粮不产粮,种树不长树”来形容这里恶劣的生态环境。蜕变始于2017年,于里镇抢抓“林水会战”有利时机,将突破生态短板与实施脱贫攻坚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大户承包”模式,先后发展黄桃等林果20余万棵约4600余亩,打造将军岭黄桃基地。
“荒山变青山不易,青山变金山更难”,自大规模发展黄桃种植开始,荒山承包者李花珍就在心里盘算:盛果期按亩产6000斤计算,4600多亩桃树2760多万斤,这么多的桃子卖给谁?
李花珍的疑虑同样是于里镇面临的难题。多年来,于里镇发展黄桃、蜜桃、苹果等各类林果3万余亩,尤其是黄桃种植达1 .5万亩。该镇党委副书记刘祥波坦言,过去销售依靠一个黄桃合作社,如今,种植规模这么大,如果没有消化渠道,产品出现卖难,受伤的还是果农。
机械加工是该镇主导产业,且有多年发展历史,正因为如此,工业发展中形成的产业链思维,让于里找到了破题的关键。于是,立足多年培育的林果产业优势,在将军岭黄桃基地建设之初,政府下功夫招引胜源食品有限公司落地,这也是全市第一家黄桃罐头加工企业。
9月7日,在企业速冻水果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地忙碌着。据了解,企业总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5000吨恒温库、3000吨低温库、5条加工生产线,目前全部投入使用。
“今年生产黄桃产品约1万吨,全部用于出口,我们与10余家企业签订常年合同,根本不愁卖”,胜源公司销售经理韩顺良告诉记者,“企业共收购1.5万吨黄桃,别说将军岭就是整个于里的黄桃也满足不了胃口,再说将军岭黄桃今年还没到盛果期,有大部分还是从外地购入。”
就在采访的当天,随着黄桃陆续下市,胜源的黄桃加工基本结束,“不过,我们今年也已经开始收购苹果,现有生产线不变,只需更换相关加工设备,马上就得接茬生产。”韩顺良说。
满山的黄桃不愁销,李花珍的心里才算有了底气,他算了一笔账:过去,荒山流转每亩80元,如今每亩流转收益达400—500元,收获的黄桃卖给企业亩产收入6000元左右。荒地收入归集体,集体富裕了,群众将土地流转后到园区打工,人均年可增收8000元,“如今,将军岭这满山的树叶子真就变成了票子。”
“果品加工项目的落地,不但填补了整个日照市水果罐头加工的市场空白,更重要的是,延长林果产业链条,实现了由资源到资金的转变,也为于里打造‘黄桃之都\’提供了产业支撑。”该镇党委书记许军龙如是说。
不只是招引果品加工企业,据了解,自去年以来,于里镇不断引导林果大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结对子”,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逐步形成了集种植、储存、加工、采摘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小宁通讯员李顺利)9月18日,国药健康城(日照)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市北经济开发区举行。国药健康城(日照)项目整...
五莲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