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至镇产业扶贫清零“空壳村” 劲,2016年发包收入达到16.43万元。立足长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本报通讯员 钱玉军
近日,在中至镇西坡西村,一处正在兴建的“工厂”引来不少村民驻足观看。原来,该村的扶贫项目———标准化车间正冒着夏日的酷暑赶进度,高强度钢结构将撑起面积达2304平方米的车间。
据了解,该项目共投资247万元,全部来自上级扶贫资金,建成后预计每年获得收益20万元,近5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这是该镇今年开工的项目之一。
中至镇依托林水会战和脱贫攻坚,通过抓牢产业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2041.5万元,共发展扶贫车间、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类产业项目57个,两年间,一举消灭了13个“空壳村”,村集体年收入3万元以上村28个,占全镇村庄的77%。
分类实施,科学布局产业项目
连片开展。林水会战打响以来,先后建设了万牛湖林果片区、弘丰生态林、凯阳现代林果产业园和薛礼崖生态园等10个千亩林果园区,惠及周边25个村。其中,在峨庄村东、村南先后开发建设现代生态园林项目5000余亩,峨庄村、两河村共获土地流转收益330万元。薛里崖片区实施荒山改造2000亩。万牛湖果园片区5000亩,11个村直接受益,每年获土地流转收益500万元。
连村发展。为克服村庄小、资金少、能力不足的问题,让2个或2个以上的村结对发展,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陡峨村、峨庄村共投入50万元扶贫资金购买玉米收割机、小麦收割机、播种机、深耕机农业机械等农业装备,并成立益民农机合作社,已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多元。
重点发展。利用上级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增加村集体收入。几年来,共投入开发资金200万元,建设产业基地2处。两河村建设冬暖式大棚6个,发展草莓采摘园,每年租赁收益13万元。吴家官庄村利用整村推进项目扶贫资金建农家乐庄园1处,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保障收益,实现村强民富
选好经营方式,确保收益最大化。为保证扶贫项目产生良好经济效益,该镇将建成项目采取自营和对外出租两种方式进行经营。项目建成后,第一时间对外出租或选择村集体自营。对外出租项目,合同签订后即收取投资额10%的预支红利,连续三年,保证脱贫之需。
灵活确定收益分配方式。对取得的项目收益实施三次分配,村集体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收益留成,村集体已有积累的村,可将收益全部用于村内贫困户,村集体空白村,可选留最多不超过30%的收益留成,用于开展各类村内公益事业。项目对外出租后,要求承租方优先雇用村内及周边贫困户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全镇从事农业管理、鞋帮制造、肉串加工等贫困、非贫困人口达到3000余名,实现家门口就业。
积极盘活村庄内资源资产。全镇25个村利用村级活动场所的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757KW,实现经济收入109万元。中至村通过厂房租赁、商品房出租等形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后
强化党组织建设。对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班子全部进行了调整优化,着力配齐配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在村级班子的带动下,中至镇17个省定贫困村、7个市定贫困村已全部实现“摘帽”,5513名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建立“四三三”工作机制。该镇创新扶贫资产“四三三”工作法:对扶贫资产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四权分置”,并纳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进行监管;建立扶贫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扶贫收益差异化精准分配、扶贫资产收益动态调整“三项制度”,对扶贫资产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对取得的收益采取经营主体、村集体、贫困户之间“三次分配”的办法,保障贫困户收益最大化。该做法收到了良好成效,并在全市推广。
建立扶贫档案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对扶贫档案进行规范整理。其中,建立项目档案57卷,做到扶贫工作、扶贫项目全程留痕,倒逼工作规范和工作落实,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程序规范、结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切实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小宁通讯员许亚赛)“有了一站式结算,报销医疗费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到处跑了。”近日,在五莲县户部乡卫生院“一站...
五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五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