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职业叫“妈妈”

黄海晨报 2018-05-11 06:36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娟/文 冷炳豪/摄

走进日照市社会福利院,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叫“妈妈”。面对一群中到重度残疾的儿童,她们付出母亲般的关爱,全身心呵护着这些孤残儿童的康复与成长。在“母亲节”到来前夕,

记者走进市社会福利院,走近这些“妈妈”们,感受着她们坚守这份艰辛而又繁琐工作的不易,感动于她们和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孤残儿童亲昵的每一个瞬间。

护理妈妈:每天配奶、米糊100多瓶

上午8点30分,刚接班的刘素梅正从配奶室里出来,手里拿着7个奶瓶走进育婴室,非常熟练地分发给床上的孩子们。孩子们接到奶瓶“咕嘟咕嘟”喝起来。

“大些的可以自己喝了,小的需要慢慢地喂。”走到婴儿清寒的床前,她轻轻地抱起只有两个月大的他,把奶瓶倾斜,当奶瓶里的奶粉充满奶嘴的时候,她才送到清寒的嘴里。

“这样吃奶就不会有空气吸到肚子里了。”刘素梅低头认真地喂着奶。喂完清寒,刘素梅又抱起三个月大的勇勇继续喂。

在福利院,每天给孩子们轮流喂奶、喂饭是头等大事。尤其是一楼的护理组,25个孩子或是婴幼儿或是重度脑瘫,一般需要三、四个小时喂一次,一次配奶、米糊需要25瓶,一天下来得100多瓶。

20分钟后,刘素梅将喝完的奶瓶放回配奶室,开始挨个检查尿不湿。

“每天我和其他妈妈们就是这样忙忙碌碌。”来福利院5年的刘素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每天早上八点半交班上岗后,就忙着给孩子配奶、米糊,检查是否要换尿不湿、是

否需要洗澡、是否需要换衣服。忙完这些,稍微大一些的孩子需要送去上课,剩下的就需要不间断照料。这边刚换好的尿不湿,那边又湿一片,这就必须第一时间更换和清洗,以防止长褥疮,一天下来反反复复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

白班如此,夜班更不易。夜里刘素梅和搭档轮流值班,一个上半夜一个下半夜。

定 时喝奶、喂水、换尿不湿……孩子们进入梦乡了,她们的工作仍然不能停。“经常在半夜一个哭起来,其他同房间的孩子就被吵醒跟着哭,我们左哄右哄、手忙脚乱,后来大家摸准规律,哪个宝宝动静比较大就赶紧抱到外面哄着”,刘素梅说,轮到晚班的护理员基本睡不了整觉。

虽然在这里当“妈妈”很累,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开心地玩耍,一天天地成长,刘素梅还是感到很欣慰。“这些孩子比正常孩子更需要爱,这就需要我们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和照顾他们,看到他们一点点长大,很满足。”

特护妈妈:别人听不懂的,妈妈能听懂

在3楼的特护组,怀孕8个月的滕英英正带着4个孩子:大宝、琪琪、浩浩、民栋在活动室里玩耍。她是这4个孩子的护理“妈妈”。

“哇哇……”突然,一旁正在盯着记者写字的浩浩对着滕英英喊了几句什么。别人都没听懂,做了5年“妈妈”的滕英英却自如地和孩子聊了几句,孩子就高兴地站起来跑到旁边架子上拿玩具。他

们到底在说什么?滕英英解释道:“浩浩特别喜欢笔,他说,妈妈我想要这位阿姨手中的笔,我特别感兴趣,我想用这支笔在墙上画画。”

在特护组里,滕英英和另一位妈妈轮流照顾6个孩子。其中大宝、琪琪、浩浩、民栋4人都属精神上的疾病需要特别看护,因此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一天24小时的吃喝拉撒睡滕英英都要负责并陪伴。

“别看他们精神有问题,他们也有沟通和交流的欲望。对他们的心里想法一定要了如指掌。”滕英英告诉记者,特护组的孩子都已经由婴幼儿长成儿童或少年,对于他们来说吃饱穿暖已经不是问题,更需要的是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有助于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回归家庭。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到预产期的滕英英,在整个孕期一直坚持上班,每隔一天就要从五莲的家里开车到这来。

“人手太少,如果我请假了,照顾孩子的人就更少了,更忙不过来”。

这份工作并不是没有感动。和这群特殊的孩子朝夕相处,播撒的爱,总会在一个又一个小的瞬间获得回报。

随着滕英英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福利院里的智障女孩小燕会问她肚子为什么大了;当得知肚子里是小宝宝时,她会趴在肚子上听小宝动没动;当她提着重物下楼时,小燕会提醒她看着脚下……

特教妈妈:从40个到4个

卢绪粉是儿童福利院的一名特教老师,这个角色曾让她备受煎熬。“从40个到4个降序排列,付出的精力和耐心却是成百上千倍的增加。”

卢绪粉幼师毕业后在黄墩中心幼儿园工作多年,6年前为了和丈夫团聚应聘到社会福利院。

在黄墩中心幼儿园每天面对40个孩子卢绪粉从来没有犯过愁,刚当上特教老师的她面对要教的4个孩子却犯了愁。

“从1数到10教了一星期,不断地教、反复地说,还是没有掌握。”由于这群孩子是中到重度残疾,智力几乎都不健全,正常小朋友一天掌握的学习知识,他们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不能记住。卢绪粉经常觉得孩子们掌握了的教学内容,一个礼拜后却又全部还给了自己,这让她瞬间感到沮丧。

“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行为能力和表达能力上都有欠缺,心理也会比较脆弱和敏感。”卢绪粉说,随着和孩子们接触的增多,她逐渐摸出了道道,这些孩子虽然智力不全,但也有自己的“性子”,得随着他们的性子来。除了老师的身份,她必须更像“妈妈”一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而且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不一样,都要量体裁衣根据他们自己的具体情况一对一地进行教育。

“周周对音乐感兴趣,能随着节奏跳舞;涛涛喜欢讲故事,经常讲给弟弟妹妹听;江江记忆力非常强,能够主动认字……”越和孩子接触,卢绪粉越能发现他们的特点。现在她早已经没有了当初刚来时的沮丧和挫败感,每天都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和耐心投入到对孩子们的教育中。

16个妈妈与44个孩子

在福利院里像滕英英、刘素梅、卢绪粉一样的“妈妈”共有16人,负责44个孤残孩子的生活、健康、教育。她们中有工作了10年以上的“老人”,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即将生宝宝的准妈妈,也有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不管是什么身份,她们都把孩子们当做自己的家人。

“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甚至比自己的孩子还要疼。”丁海燕在福利院已经工作了10多年,有时她会把福利院的孩子带到自己家里住,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馨。有时她也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到福利院,让他们一起玩。

“这里的妈妈都要工作24小时才能下班,工作很累,但是人员还是相对固定的。有从建院一直干到现在的,也有在这里干到退休的。”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福利院儿童100%都是智力缺陷或身有残疾,而且很多都是无法治愈的各种疑难杂症,这就需要“妈妈”们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同时,福利院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们中来,给这些孤残儿童们更多的爱。 

新闻推荐

凤出青山 ——五莲县小窑村管氏一门五进士探秘

(连载二)刘汉中三管徥为他的子孙后代立下了“耕读为业”的治家祖训。从1300年前科举制度诞生,就有“白衣起为公卿”的说法,即一般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林,出将入相,完成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五莲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