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日照古镇名村丹土村

黄海晨报 2017-07-20 01:16 大字

林桂波

丹土村位于潮河镇政府驻地东南5.6公里处,居平坦低洼处,聚落呈南北长方形。东临胶南市唐村,西至东港区苗王庄,南靠东港区安家洼,北接王家窑。据村志载:清康熙年间,王姓由本县崮寺头迁此,居现址东北角,取名东北楼,周围同时有刘姓迁入居西南角,取名棘子根。后村庄扩大连在一起,以村处周围部分土壤呈红褐色,取名丹土村。一

丹土村因其遗址而闻名于世。

2011年和2015年,因着“日照市历史文化遗产”寻访活动和“日照周边十年行”系列活动,我曾两次到丹土村进行实际探访。每次踏入丹土,总能看到那两块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标志碑矗立在桥东头,向世人宣告着这里曾经的繁荣。

丹土村所在地属于潮白河下游冲积扇区,居平坦低洼处,东居黄海最近11公里,距离两城遗址不到3公里。该村东部近海临河,西边有五莲山、九仙山等奇峰峻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丹土遗址于清末(约1900年)由日照籍的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之父王廷霖发现。1929年8月,王献唐先生在对东夷文化进行研究时,曾在山东境内进行过考古工作。在王献唐先生的提议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决定调查山东东部沿海地区。1934年,王湘、祁延霈先生在山东东部沿海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古调查,其收获之一就是正式发现和确认了丹土遗址。

在史前文化时期,这里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是渔猎的好去处。该村东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宜于采集稼穑,由此在客观上比较容易获得食物等生活资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早期人类的文明。二

丹土遗址东西长680米,南北宽约490米。该遗址地处高埠之上,较四周高出1—1.5米,自西向东倾斜。该处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春秋、战国至汉代等遗迹。文化层一般在0.3米—3米之间,最深处达4米。内涵之丰富,延续性之强,为山东省沿海一带古遗址之冠。

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著名的考古专家刘敦愿教授也慕名对丹土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察,并以此撰写了《丹土遗址考察报告》,第一次在国内外考古学界公开提出来“丹土遗址”这一概念。之后,中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外著名的学者陆续进行了勘探、论证,最后一致确认,“丹土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为主的古城遗址。这个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这是一个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过时代变迁,直到奴隶制社会时期。

由于该遗址周边有大量细腻而又适合庄稼生长的土壤,有着潮河支流河水的滋润,先民们靠着这肥沃的土地,耕种着庄稼。丰衣足食的优越生活,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先民。那些灰红色的土壤就被称为“丹土”,这就是最初丹土村名字的由来。

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发掘,尤其是2000年春、秋两季,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再度对“丹土遗址”进行普探和试掘,终于揭开了“丹土遗址”神秘的面纱。

1977年10月23日,丹土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

在历次发掘中,“丹土遗址”发现的遗迹有城墙、房址、灰坑、墓葬等。经钻探发掘证实,古城内城外壕建筑,系多次修筑而成,曾经进行多次修葺。房址多用木桩加固,有防水防腐相关措施,属大汶口文化晚期或龙山文化早期的建筑。在灰坑里发现了大量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和陶片,还有少量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物。在清理的墓葬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墓葬。其墓多为竖穴,木质葬具,随葬品有猪下颚骨等,数量不等。

发掘结果显示,“丹土遗址”是一处年代久远的古城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和中期三个连续扩展的古城遗址,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主。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城址距今约4800年以上,是目前海岱地区经科学发掘最早的古城遗址,是能够确定的目前中国唯一的一座大汶口文化古城遗址。

从发现“丹土遗址”以来,经陆续勘探,从断崖塌土中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标志着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出土的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石镰等。这些石器都经过人工磨制而成,器物通体光滑,刃部锋利,有的还留有人们使用过的痕迹。这些石器说明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在耕作、管理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丹土遗址”以出土玉器多而闻名,位居同时期遗址之首,且以器形大、扁薄、嵌绿松石、钻双孔等为特征。出土的玉器主要有大玉刀、嵌绿松石玉钺、玉琮、双孔玉钺、玉璇玑、玉臂环、玉瑗、玉鸟饰件等。这些玉器充分说明了只有城市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才出现象征权力的贵族专用礼器———玉器,像玉刀、玉铲,以其形体之大,非一般百姓所能拥有,它应属于部落首领。特别是镶嵌绿松石的玉铲,天衣无缝,体现了相当高的镶嵌工艺水平。从这些玉器可以透视,丹土城邑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丹土文化,代表着这个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先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铜鼎、铜剑、铜戈等。铜鼎、铜镉都是古代炊具,铜剑、铜戈是当时作战的武器。陶器以泥质和夹砂陶大类为主,多用轮制技术。常见的器物有鼎、鬻、鬶、壶、杯、豆、盆、盂、器盖和纺轮等,并发现了蛋壳陶高柄杯,表明这一时期,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饮酒器具的大量出土,说明龙山时期的酿酒业已经十分发达。“丹土遗址”的发现、挖掘,对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发现至今,出土文物约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件。五莲县博物馆收藏的大量陶器、玉器和石器充分说明这一点,据说1954年春天,考古专家在村中就发现,一小孩用绳子拖着一只玉铲满街跑着玩。从现在的麦田里、空闲地里、土墙上、断崖处、沟壑中随处可见大量破碎的陶片。四

丹土大汶口文化城是目前海岱地区经科学发掘年代最早的城。而龙山文化早期城和龙山文化中期城以及蓄水、排水设施的发展,对探索史前城市产生与发展,深入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丹土遗址”的文化遗存中可以明确,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丹土一带居住和生息繁衍,从原始社会遗址延续到奴隶社会。期间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创造了不同社会时期灿烂的文化。“丹土遗址”出土的文物,形象地反映了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对研究和探讨山东沿海一带的历史演变,具有很高的价值。如龙山文化是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相继发展起来的,他的遗迹遗物对于探讨氏族部落的群体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宗教、丧葬等习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窥见人类历史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逐步演变的过程。

为了保护“丹土遗址”的完整性,文物部门针对这座古城遗址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国家文物局专家也曾权威发布:““丹土遗址”在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和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市建设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所以如何将这座古城完整地保存下来,意义非常重大。从目前来看,最为妥善安全的保护还是地下保护,而不是对“丹土遗址”进行粗放式的整体考古挖掘”。

新闻推荐

李春勤获评齐鲁名师

本报讯(实习生陈麒宇通讯员周远彬)近日,记者从市科技学校获悉,该校教师李春勤被评为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首批齐鲁名师,是日照市中职学校唯一入选者。据悉,山东省自2012年开始,在全省实施齐鲁名师建设...

五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