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成规”与“匠人”精神

新京报 2020-11-07 00:44 大字

邓芳,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匠人精神》

作者:(日)秋山利辉

译者:陈晓丽

版本:中信出版社|活字文化

2015年11月纪录片《寿司之神》剧照。

在许多人眼里,日本人总是以守规矩、认真负责的形象出现。除此之外,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也常为大家津津乐道。“匠人”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体现。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匠人”精神是怎么诞生的?

邓芳在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教书将近十年,她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她眼里,日本人的确跟世人的刻板印象一样,有着一种诚实、守规矩的特质。与中国人更重人情和关系不同,日本人在交往时更重视“不给人添麻烦”的底线。在日本,这种守规矩,甚至带有一点刻板和死板的精神特质,孕育出了为世人称道的“匠人”精神。而且,日本人的这些精神特质并不抽象,这些精神特质在与日本人交往的举手投足间就能流露出来。

日本学生有一种傻得可爱的诚实

上个月汉语听力课的期末考试,有个大题要学生听写问题,后再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我一时兴起,念了这样一个题目:“你骗过老师吗?说说你是怎么骗老师的。”念过之后我就感到后悔。我心想,大概所有的学生都会回答“我没有骗过老师”吧。看来这一题要白给他们送分了。

没想到,在考卷收上来之后,我发现学生们众口一词地写“我骗过老师”,举的例子也竟然是同一个:“有一次老师没戴手表,问同学们到下课时间了没有,同学们都说到时间了,其实离下课还差十分钟。”尽管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有高低之别,但意思全都一致。我哭笑不得,也深感日本学生小聪明的背后,还有一种傻得可爱的诚实。扪心自问,我的学生时代也耍过类似这样的小聪明,但大概不会在考试时坦率地和盘托出。

日本学生的诚实让老师感动,有时甚至让老师为难。为了练习汉语会话,我难免问学生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比如“你周末做什么了”之类,学生却不肯随意回答。有的学生甚至要翻开记事本确认过后,一条一条查字典,再用汉语说出来。

有时候,我做课堂小测验会让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成绩,改好之后学生把卷子交上来。我抽查过多次,哪怕不及格,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学生篡改自己分数的情况。当然,与之对应的是,老师也必须在每学期第一次课上跟学生交代清楚最终成绩判定的标准,包括平时的小测验占多少分,期末成绩占多少分,其他占多少分。老师给学生最终成绩时要用Excel做好表格,最终成绩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对学生做出不公平或不利的判定。学生有向老师提出确认成绩的权利。如果老师给出的成绩没有依据且不合理,学生有权提出质疑,还可以向教务课提出申诉。在规矩、规章、规则、规范都可以依循且高于一切的社会,正因为先立好了规矩,立规矩的人严格遵守规矩且接受监督,诚信和诚实也就成了一种比较容易养成的习惯。

“如鱼得水”与“鱼水之交”的区别

中国人在日本,有时候会觉得日本人非常亲切,有时候又会觉得日本人非常冷漠。我在日本多年还难免为此困扰,日本人仿佛都有一条线。在线的上面,他们无比地亲切体贴,一旦过了线,他们则冷漠地排斥和拒绝。

有一个女学生很爱《三国演义》。一次会话课发言时,她讲了中国的成语和日本的成语的区别。该学生说,日本的成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但在一些字句表述上有所不同。比如汉语的“如鱼得水”,在日语里叫“鱼水之交”。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日本人说“鱼水之交”,表明彼此相得的关系;汉语的“如鱼得水”,指得到了对自己很有利的环境,或者找到了对自己非常有帮助的人。

该学生进一步分析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日本人觉得,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刘备和诸葛亮在交往中都获得了利益,他们需要彼此,也成就了彼此;而中国人觉得诸葛亮是神一般的存在,认为刘备得到了诸葛亮,是刘备占了便宜,所以成语变成了“如鱼得水”。

另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到了中日“送礼”的区别。她说,中国人常用“得失”来形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送礼的金额特别高,是因为对对方的价值或感情有同等的期待。中国人送礼背后是一种“交换”和“加深”的意识;而日本人送礼,金额不能高,因为不能让对方感到负担,其背后是一种“成年人的得体”的意识。

中国人公认的美德是“热情”,最善的人际关系是“亲密”,有索取就有回报,对他人的要求也多,也就是“如鱼得水”;而日本人最大的美德是“得体”,是“不给人添麻烦”,人际关系的最佳距离是不过于亲近,不侵入对方的场地,是相互独立、各得其所的“鱼水之交”。学生们的说法未必准确,但对我们中国人普遍的疑问似乎可以提供一个参考。

在饮食上,日本人恪守成规

我常对学生说,要理解中国,就要先理解中国的“吃”。我也常给学生介绍青木正儿的《华国风味》,告诉他们研究中国学必得“爱吃”和“会吃”。所以,课间休息时我会给学生放《舌尖上的中国》,也让他们在YouTube上看李子柒做年夜饭。在阅读课上常带着学生读汪曾祺。在专业课上,我也会讲《红楼梦》里宝姑娘和三姑娘商量着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水浒传》里林冲切两斤熟牛肉下酒,以及苏轼的“蓼茸蒿笋”、人间有味……但我总是先把自己讲馋了,日本学生们却对影视和书本上的食物产生不了共鸣。

我曾问学生们什么最好吃,一个身体十分壮实、参加了美式橄榄球队的男生说:“小学时午饭都在学校吃配餐,配餐的内容和分量全班同学都一样,我从来都吃不饱。最高兴的是哪天班上有同学请假了,就会多出一份饭来,如果我最先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就能抢到多出的那份,那就是我觉得饭菜最好吃的时候。”他的回答很朴素,但他那洋溢着幸福的脸我一直记忆犹新。

反过来说,日本的“吃”,同样也是我们理解这个国家的一个途径吧。日本地形狭长,跨越的纬度大,且有山有海,本来应该可以出产许多种类的食物。遗憾的是,日本超市里永远都只有那几样熟悉的蔬菜:卷心菜、大白菜、生菜、小松菜、韭菜、菠菜、土豆、洋葱、青椒、胡萝卜、白萝卜、秋葵、牛蒡、西蓝花、茄子、黄瓜和几种薯类。这几乎是一年四季的所有蔬菜。随着季节不同,偶尔上市的还有松茸、春笋,这是餐桌上的高级品。

至于什么油盐炒枸杞芽儿、蓼茸蒿笋,就成了旅日中国人的乡愁。我曾多次问过学生们为什么日本蔬菜的种类这么少。有的学生说,因为日本人只会做这几种蔬菜,如果有新种类的蔬菜出现,他们反而不知道怎么处理;有的学生说,这些吃惯了的蔬菜是“安心的味道”,别的不知道味道的东西,并不想去尝试;还有学生说,这些蔬菜就足够了,每天吃同样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呢。在食物上,日本最高学府的学生们到底还是日本人,他们有日本人保守、固执和恪守成规的一面。

为何瓜农能形成“匠人”精神?

日本产的水果,如西瓜、桃子和甜瓜,味道固然不错,但价格也高昂得离谱。日本一个大西瓜的价格要高于优衣库一条牛仔裤的价格。日本一个上等甜瓜就超过一个学生一个月的饭钱。为什么这么贵?学生在作文中告诉我:这些水果原本就是“非日常”的食物,从播种到在超市或百货店上市,每个环节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就拿西瓜来说,大小不一的西瓜不能卖,形状不浑圆的西瓜不能卖,花纹不美的西瓜不能卖,绿皮上只要呈现出黄斑的西瓜也不能卖,或者只能贱卖。为了让西瓜看起来整齐划一、个个漂亮,西瓜的成长期要不断翻动、让每个面都受到完全均匀的日照;为了保证其含糖度,水分和温度的管理也要十分精确。

所以,一个瓜农不可能管理太多的瓜地,西瓜的定价不高,就不能维持收成。在中国人看来,日本在“和大家一样”“整齐划一”上无端地耗费了过多的人力和财力,这种过度的追求难免有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之嫌。在日本学生看来,这正是他们引以为荣的美感和“匠人”精神的体现之一。我由此想到,我在日本生活了十五年,对日本理解的和不理解的、适应的和未能适应的,很大一部分和这个“匠人”精神相关吧。□邓芳

新闻推荐

一到雨季家里就渗水 居民盼物业帮忙维修 物业: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余额不足”,必须续交才能申请使用

全媒体记者黄建玲报道本报讯近日,家住丰园小区的吕女士反映:今年夏天雨水较大,家里渗水严重,联系物业申请住宅专项维修...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