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衣服更适合冷天吗?
□新时报记者 江丹
随着天气渐冷,大街上的深色衣服越来越多。如果仔细留意一下,各种以保暖为主的衣服也是以深色为主。不是人们在冷天喜欢深色,而是深色或许比浅色更适合冷天。日本法政大学教授、科普作家左卷健男在其著作《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地理》中就解释了这一现象。
“你在冬季选衣服的时候,会选黑色还是白色的呢?如果你不拘泥款式,按照功能性来选择的话,那请选择黑色。因为黑色可以更好地吸收太阳光线,让你更暖和。……相反,白色衣服可以更好地反射太阳光线,因此更适合夏天。沙漠地区日照较强,其传统服饰之一就是那种将全身裹住的衣服。乍一看,会觉得穿这种衣服会很热,但事实上白色布料裹住身体后会反射阳光,更加凉爽。太阳光的吸收量与温度上升的值是正相关的。”《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地理》中写道,而太阳光被吸收得越多,我们对温度的感知就会越热。
一般在阳春或者仲秋的时候,阳光四溢的晴天尤其让人感到愉悦。微风徐来,是不热也不冷的和煦温暖。有人认为,这是空气的温度,来自阳光的直接作用,而左卷健男在书里纠正,透明的大气是无法直接吸收太阳光线的,其中还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照向地球的太阳光会穿过大气抵达地球表面并被吸收,从而使地表变暖。而被加热了的地表就会成为加热大气的热源。因此,离热源——地表近的地方较暖,而距离热源越远,也就是越高的地方会越冷。”
这也是为什么山顶或者高原的温度普遍低于山脚或者平原的原因。尽管热空气会向上升,但它并没有温暖上空。“上空的空气稀薄,上升后的空气会膨胀(绝热膨胀)。空气有一个性质是受热后膨胀。但如果没有受热而发生膨胀的话,反而会使其变冷(绝热压缩)。也就是说,地表的热空气的确在上升,但上升的空气会一边膨胀一边冷却,无法使上空的温度升高。”
但也不是高度越高,温度越低,这也正是自然这个复杂系统的魅力所在。“在距离地表约30千米处,存在着含有高浓度臭氧的臭氧层,它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紫外线也是太阳光的一种,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会变暖,从而使温度上升。因此,以温度为50℃,距地表11千米处的高空为界限,越向上走温度会越高,在50千米处可以达到0℃。”
臭氧层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一个分隔作用,它的下层是较重的冷空气,而它的上层是较轻的暖空气。但在地表往上11千米处,冷空气和暖空气的结构则正好相反。“下层是暖且轻的空气,上层是冷且重的空气,因此上层和下层经常会发生对流,两处空气混到一起。这个范围被称为对流层。”因为空气对流活动的关系,所有的气象变化都发生在这一层,比如降雨、下雪、成云。我们在乘坐飞机的时候会发现,云彩在飞机下方。对流层上方臭氧层所形成的那个层结构较为稳定,被称为平流层,“不喜欢受到大气干扰的飞机在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边界飞行。”
我们在感受天气冷暖的过程中,正是一天和四季变化的循环。我们知道,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而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在历史上,能够发现且敢于指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但依然有科学家勇敢地向世人公布他们的研究,比如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
据《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地理》中介绍,1609年,伽利略制作出了他的望远镜,先是10倍倍率,接着是20倍倍率。“当时伽利略制造出的望远镜很小,口径只有4厘米,……但当时用这个望远镜望向宇宙的时候,着实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原本人们心目中,本应像水晶球一样剔透的月球,用望远镜观测后才发现,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陨石坑),并且有黑色的阴影(伽利略称之为海)。被认为是纯洁无暇的光球——太阳上,也被观测到了黑点(黑子)。”
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探索,我们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科学。我们不再迷信于一些主观臆想,而是愿意以科学的方式解释各种现象。即使是在选择衣服方面,我们也会遵循自然规律,寻找最适合那个季节的颜色。一些人或许早已经忘记中学课本上跟大气有关的物理常识,但他们依然会在这个冷天选择深色衣服,这或许是一种生活经验的智慧总结。
其实很多生活经验都自有它的科学道理,比如我们熟悉的谚语“晚霞行千里”,意思是出现晚霞,第二天一般会天气晴朗。“当美丽的晚霞出现时,代表西侧的阳光成功穿过了包裹大量尘埃的大气层,照射到了人们的眼中。这就意味着那个地方的西侧上空,处于万里无云的晴朗状态。又因为天气是自西向东变化的,因此有了‘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苏同森报道本报讯10月29日,由岚山区卫健局主办,岚山区人民医院承办的岚山区医共体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技能...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