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偷偷加入中国共产党,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参加革命工作,坚持接生32年手下无一夭折,子孙中9人入党、5名任教、1名从军 一颗红心守到底的“传奇奶奶”
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工作就像攻碉堡,就得不讲条件好好干使劲干。党员就要好好干好党分配给的工作,一五一十干,歪门邪道咱不做。”7月15日,东港区后村镇宅科二村,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建国前老党员袁秀英家里,打开她话匣子的,不是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苦难艰辛,不是关于过往的万千感慨,而是历经半个多世纪对党依然鲜红的忠诚,“现在的生活那么好,吃什么有什么,也没有啥危险,要是再干不好活,那不应该。”
对于入党的日期,时隔70多年,她依然记得十分清晰:“1947年10月,我嫁过来的第二年。”从那一天开始,她的生活就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密不可分。
在她眼里,最值得她骄傲的,不是那段干工作都要偷偷摸摸、不能公开党员身份的日子,不是那段党组织一声安排背着煎饼就去学习接生的日子,也不是忙里忙外缺吃少穿累得倒在地瓜沟里眯一会的日子,而是在自己养育的儿女子孙中,有9个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人成为人民教师,1个人是现役军人。已经五世同堂的她每当后辈回家看她,挂在嘴边的话总是那句:“一定要好好学习,跟着党,干好自己的工作……”
“40码的鞋底,纳70行符合标准,我全是75行!”
袁秀英是1946年嫁到东港区后村镇宅科二村的,天生胆子大、肯出力的她很快就被发展为带领同村姐妹缝军衣、做军鞋的负责人。“那个时候,还不敢太明着做,都是晚上,点着个小煤油灯偷偷做。”袁秀英回忆,如今东港区的西湖镇、涛雒镇,岚山区的安东卫街道,在抗日战争时期都有日本鬼子的驻军,所以在建国之前,村里伪军还有不少,整日到处抓人。
但是袁秀英不怕,她不但带头缝军衣、做军鞋,还主动承担起给村里面妇女分配任务的工作,自己做起活计来也是毫不吝惜力气:“那时候40的鞋底,纳70行能达到标准,可我的每一双都纳75行!缝得结实点、厚实点,好让青年们穿着打仗!”
因为这“多出来的5行”,很快,袁秀英引起了党组织的注意,当上级党组织偷偷征求袁秀英本人的意见的时候,袁秀英背着出门“出夫”的丈夫,利落干脆地响亮回答:“俺愿意!”
在那个时候,入党、干党的工作都是需要保密的事,据袁秀英回忆:“全村也就七八个人,开会下通知不能明着说,都是偷偷挤挤眼、踢踢脚,然后等到夜深了,各人跑到村外头再开会分配工作。”
在她看来,那个时候的同伴,没有一个人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掉链子”,而是吃辛吃苦、冒着生命危险比着赛着把分配到的任务完成好,现如今国泰民安:“再要干不好工作,那真是不应该。”
袁秀英不仅自己干,还拖着身边人干,在那个时候,她不急生死地参加革命工作,就拖上了才十四五岁的小姑子,为了解放战争筹军粮、供军需,“忙得成天不着家”。在袁秀英的带领下,小姑子在18岁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党让咱干啥,不去干,那能行吗?”
已经有70多年党龄的袁秀英,提起党组织的安排,从开始那天,到现如今,都不曾有过丝毫犹豫,不曾有过半分讨价还价:“现在村里每个月开党员会,俺都去,拄着拐也得去!”
年轻时,袁秀英养育了5儿3女共8个孩子,家里的负担实在是重得无法言语,公婆也对她“天天不着家”的行为颇有微词,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为婆婆、丈夫、孩子而耽误一点工作。
没人看孩子,她就抱着还在襁褓里的婴儿上,参加会、跑村外、联络人,能一连三天晚上不睡觉;家里活干不完,她就少睡、少吃,挤出时间干工作,经常是等孩子睡了开始点灯熬油做军衣,熬得受不了了在油灯旁打个盹,然后赶紧起来磨口粮,准备烙煎饼的糊糊,一盆糊糊分三次烙,有工作扔下鏊子就走了;白天照样跟生产队干活,该下地下地,该帮着村里修学校的刷墙刷墙,还得帮着工人做饭……
从青年到中年,袁秀英的生命里,从来没有“轻松”两个字,她硬是凭着舍得力气、不肯认输的劲头熬了过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党组织交给她的工作,她从来没有拒绝,也没有耽误过一次:“是党的人,就要听党的话!”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因为实际需要,党组织提出,派袁秀英去参加接生员的技术培训。当时20多岁的袁秀英,大女儿十几岁、小儿子还得人抱,迎面是婆婆横眉冷眼的目光,旁边有丈夫摇头叹息,袁秀英硬是没抱怨一句,转身给自己包了100个煎饼,就去了镇上学习。
时至今日,想起当时,袁秀英是这样说的:“党安排的事,违背了党的话能行?那是叫我负责这村周围妇女孩子的命啊,不好好学能行?”就这样,从没上过学的袁秀英凭着自己那股劲头,不折不扣地学好学精了接生技术,开始了她长达32年的接生生涯。
在这32年中,她曾经一年接生120多次,连续几天赶了东家赶西家也是常有的事,晚上接生一夜,白天还得跟着生产队干活,可她硬是做到了接生32年,手下没有亡故过一个产妇和婴儿。
“要让年轻人也记住过去的事,干好现在的工作!”
袁秀英一家已经是五世同堂,她的大女儿今年也已经有71岁高龄,一家子坐在一起,要满满当当五六桌人。袁秀英喜欢看他们坐在一起,尽管他们已经有不少人天南地北地定居外地,聚在一起并不容易,可这中间,有让她一生最为骄傲的成就:“9个人是党员,5个人民教师,一个当兵,有个孙女是博士毕业,在青岛教学。”袁秀英说的这个刚刚做了母亲的孙女,名字叫“红卫”。
她喜欢儿辈孙辈重孙辈聚在一起,也喜欢给他们将过去的故事,讲着讲着,总不忘叮嘱:“要好好听党的话,好好做人,干好工作,不能讲条件。”
而她本人,也从未因年事已高而缺席党组织的任何活动,每月村里召开党员会议,腿脚不好的袁秀英拄着拐杖也要早早赶到现场,一次不落。
袁秀英孙辈上的袁玉新,就是听着外婆的故事、看着外婆的行动长大的。
袁玉新是袁秀英长女家的长子,1970年出生的他今年也有51岁,已经抱上了孙子。可是从2018年11月起,一直热心村内事务、担任村党支部成员的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雷锋救援队队员。
采访袁秀英那天,袁玉新出现的时候,头上还戴着一顶红色的志愿者帽子,最近雨水多,救援队也格外忙起来。他告诉记者,参加救援队也是外婆袁秀英特别乐意听他说的事,加入一年,他便参与救援80多次,如今已经是日照经济开发区支队的组织委员。
“无论深更半夜还是逢年过节,不管机场周边还是高速路路口,有险必救,风雨无阻!”袁玉新的动力源,不乏源自外婆言传身教的那股精气神,对他而言,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有些事也变得顺其自然,别人认为是艰辛是付出是费力的事,在他看来反而是一件光荣的事,是能够让他乐在其中的事。
这种传承,已经根植于这个家族,根植于周边每一位日日夜夜看着听着的人心中。袁秀英“传奇奶奶”的故事,正在鼓励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德凝通讯员张鑫)“看电影啦!7点35分在村文化大院,今晚放映《大喜盈门》。”7月14日晚7点刚过,放映员宋存...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