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 白昼渐短

澎湃新闻 2020-06-21 21:19 大字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先秦的经典《尚书》就已经记载了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

虽然在今天看来,夏至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气,但古时候,“夏至节”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根据《周礼》记载,古人在每年的夏至日,都要祭祀地神,以求岁月平安。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一诗里,说“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意思是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而夜晚的时间从此开始变长。这联诗句很好地概括了夏至的特点——一年之中日照最长的一天。

俗话说:“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夏至之后,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就到来了。如果此时,能听闻蝉鸣荷香,趁月夜纳凉,真是再舒适不过了。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所作,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点缀在炎炎烈日中的一抹清凉。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题目中的“辛大”,可能是作者的同乡友人辛谔,经常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弹琴饮酒。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山光”指的是山上的日光。开篇两句是说,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池水边的明月从东边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将头发散开,正在乘凉,开窗闲卧,心情舒畅。

可以想象,诗人在水边亭台里,沐浴之后散发不梳,看着夕阳骤落、明月东升,好一番清凉惬意。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没有从荷花和竹叶的外形出发去描写,而是用闻到花香、听到水滴声响,来衬托夏夜之幽静。

接下来,诗人话锋一转,感慨这沁人心脾的荷香、美好的月色竟然孤身一人欣赏。于是,有了后面的诗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诗人在南亭纳凉,心情渐入佳境,于是想弹琴助兴。可是,琴声需有知音欣赏,此时此刻,孟浩然心里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如此怡情美景却不在身边,于是内心惆怅起来。发出了“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感慨。

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这种怀念故人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

不仅表达了与好友的情谊深重,还把整首诗引入更深的意境,巧妙自然,令人称叹。

古人虽没有可以降温解暑的现代电器,但是他们有超出现代人的平和心境和生活情趣。

傍水而憩,赏月弹琴,夏夜消遣时光的方法可谓层出不穷。可见,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心态,确实有不少值得今人学习的地方。

跟随孟浩然感受了南亭纳凉的舒爽之后,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画里关于夏季消暑场景的描绘。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幅绘画作品,是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荷亭对弈图》,同样是傍水凉亭,看看这里面的古人是怎样消遣炎热夏日的。

▲《荷亭对弈图》元 佚名

绢本设色 24cm×2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孟浩然在南亭消夏渐入佳境后,想要弹琴。而这幅画作里,荷塘水亭里的古人正在下棋,果然,琴棋书画是当之无愧的“文人四友”。

在这幅《荷亭对弈图》中,描绘了一座池塘边的敞轩水榭,碧水环绕下,水榭中有两位高士在对坐博弈,看上去十分专注。

而在他们身旁,有一人侧卧在床榻上。他一手撑在腮边,可能是因为纳凉舒适而有了睡意,也可能是刚刚对弈下场后太疲惫了,打算休息片刻。

画面中间部分有三位仕女,一位正举着扇子,一位正专心伏案,另一位不知是戏水还是赏荷,每个人看起来都悠然自得。

在绿柳掩映下,荷塘里莲叶田田,花朵亭亭玉立。整幅画面呈现出悠闲雅淡的意境。

看了这些古代文人雅士消夏的方法,我们能从中寻找到惬意的生活趣味,甚至延续至今的生活习惯。

“夏至”作为从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节气,成为我们与前人“对话”的精神载体。这也是中国人的文化内涵,历经千年内核不变的根源。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原标题:《夏至已至,白昼渐短》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⑧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二百八十三条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费用分摊、收益分配等事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业主专有部...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