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文人惹的祸

黄海晨报 2020-05-21 09:00 大字

明清时候,州县修志似有惯例,即喜欢把域内胜地凑集成“八景”或“十景”,每景名称使用四字表述,既要引人注目,勾人遐思,又求风韵典雅,意境幽深,因而其中往往暗含玄机。史上文人墨客渲染编排出的“赣榆八景”,便是如此,后人须要细加揣思,一不小心就会被它所忽悠。

前文已经探考分析,从赣榆县划归日照岚山的三景(或称三山),其性质属于岛礁,并且就在岚山头近海中。那么,它们现在究竟位于近海何处呢?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海桑田,岚山头海滨变化巨大,要想寻觅明代赣榆文人渲染出来的三景,自是有些虚无缥缈。不过,若是能抛开固有的思维模式、转换一种视角来审视当地历史文化,兴许还能看出一些端倪———

海上碑是岚山区地标性景点,你若来此旅游就会发现,海上碑附近现今仍然布落着许多岩礁,海上碑所处的礁石最为突前,也最为有名。据当地百姓介绍,海上碑原本与北侧海岸之间存有几十米宽的海域,那时候海上碑的确是处在海中岛礁上,后来这一海域被填石加高、渐成陆地,使得海上碑与海岸几乎连在一起了。站在海上碑岛礁往西观望,不远处便是荻水入海口,往北环顾,岚山头四个村庄在海岸上一字排开。最让人称奇的是,海上碑“砥柱狂澜”“撼雪喷云”等文字,与颂扬栏头山的“可遮洪涛”“春潮拍浪还”“潮势欲平吞”“安澜千百载”

等字句,涵义何其相通与一致啊,真可谓是如出一辙、一脉相承!逐一揣摩以上各种情况,再联想到近海岛礁俗称“栏头”,笔者一直存有一个大胆的推测或设想:赣榆方志上的栏头山,极有可能就是现今海上碑所在的岛礁群!因为在荻水海口东侧,除了这些岛礁,哪还有别的什么山?

栏头山与海上碑岛礁挂上了钩,权算有了着落。可要寻觅阿夜山、丫髻山所处的岛礁,那可就非常困难,因为昔日曾经存在的不少岛礁都被破坏了,现已无迹可寻。海上碑往东约二百米,是岚山港原老码头(岚山头港),光绪县志上记载的“岚山口”,大抵就位于此区域。早前老百姓管这儿向外凸出的海滨地带叫“黑风台”,现今还有很多老人这么称呼。传说昔日黑风台海域水深风恶,波浪滔天,氤氲缭绕的水汽如云似雾。阿夜山海雾弥漫,号称“阿夜烟云”,笔者寻思:曾经的阿夜山,会不会就是黑风台海域中的岛礁呢?你瞧这个“黑”字,与“昼昏如夜”所表之意恰好相符啊!倪长犀《阿夜烟云》诗篇开头即曰:“一拳何处是,蜃气暗中浮”,明眼人一看,便晓得阿夜山是大还是小、在不在海中了。何谓“一拳”?一个拳头。多用以指体积小而形如拳头的物件。何谓“蜃气”?古人误以为蜃(蛤蜊)吐气而成,故称。如此说来,将阿夜山视为近海中的小小岛礁,还需要多去解释吗?

最后再说丫髻山,顾名思义,其山貌如同古代女子的丫形发髻。史志描述栏头山与阿夜山“并峙”,整体审视这两座山,倒是很像“丫髻”,也符合三山实则“两山一丫口”的说法,莫非丫髻山乃为栏头山与阿夜山的合称?徐可久诗中的“金丸双弹”,莫非指的就是栏头山与阿夜山?《方舆纪要》记载了栏头山和阿夜山,却未提及丫髻山,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以上分析与论断只是笔者的推测,准确与否并不绝对重要,重要的是,读者朋友们必须心中有数:原属赣榆县的三山处于海水中,而不在陆地上!

赣榆县域的此三山与安东卫境的彼三山,咫尺之间,山名却双双雷同,这究竟是为哪般?真是让人如坠云雾,大惑不解。笔者几经思考,最后如梦初醒:此乃明代编排“赣榆八景”的文士们玩的文字把戏!这些风雅墨客在为位于岚山头海隅的几处岛礁景观进行命名时,想必觉得此地偏处海隅实在不好起名,于是乎,就灵活借用岸边陆地上业已存在的栏头山、阿夜山和丫口(髻)山等事物名称,移花接木,偷天换日,整出了“栏头丹灶”(“栏头”在此回归了本意)“阿夜烟云”和“丫髻听潮”三个景名,并演绎为“海上版”的栏头山、阿夜山和丫髻山!如此狡黠和隐秘的命名之法,似是而非,亦真亦幻,以致蒙蔽世人数以百年……

还需要交代的是,对于史上的“赣榆八景”,笔者逐个反复琢磨,发现它们皆非高大雄伟的名山秀川,而全是充满奇特意趣的自然事物,或者是蕴含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老事物。从这个角度来揣度,已归日照岚山的三景是不是高山峻岭,也便可想而知了。

写到这里,不知读者诸君看明白了没有:从赣榆划给日照的栏头山、阿夜山和丫髻山,乃是位于岚山头海隅的系列岛礁,并非真正的山;而现今矗立在陆地上的岚山、阿掖山、笔架山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山,原本就不属于赣榆县。现在若是还有人硬要说陆地上的这几座大山曾经隶属赣榆县,笔者不禁要问: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基于何种原因划归日照县的呢?赣榆方志上存在与此相关和一致的记载吗?这些问题,不知有谁能回答上来。

纵观中国历史,大凡涉及政区疆域调整,皆有其背景和因由,相邻两县绝不会无缘无故划转辖土。窃以为,赣榆县“海上版”三山划归日照岚山,盖因与行政区划有所区别的军事组织安东卫,在其中扮演了“二传手”角色。据相关史料记载或反映:“海上版”三山本属赣榆县,明初安东卫设立后,由于此三山关系海防,始“隶安东卫境”。乾隆七年“撤卫入县”,此三山随之归属日照县,与赣榆县算是彻底分手了。不出意料的话,此三山的来龙去脉,应该大致如上所述。

对于赣榆方志里出现的三山,笔者首创了“海上版”之说,即:相对于陆地上的“大三山”,岚山头近海之中还曾经存在人为渲染出来的“小三山”!这一全新论断,是对日照史书或文献一些既有结论的冲击,甚或颠覆,并且还将波及对“岚山”“阿掖山”等地名来由的重新探索……欢迎各位有识之士都来参与探讨,发表高见,以资深入发掘和不断丰富地方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

张所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岚山区政协文史研究员。

陈占忠:地方文史爱好者,土生土长岚山人。

新闻推荐

金海岸小学进行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再演练

本报讯(通讯员郑培龙)5月13日,日照市金海岸小学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再次进行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演练前,该校...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