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卫古城

日照日报 2020-04-11 23:44 大字

①朱允炆(1377—?),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1398—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②陆梁,即嚣张,猖獗貌。

③ 儒学署,位于安东卫古城西街路北,后为文庙之所。

④ 铺,即更铺,系明代治安体系中的总甲设置。明代,城中各坊随居民多少设有更铺或火铺,又统称为坊铺;乡村根据远近大小设有更铺或警铺,又统称为都铺。

安东卫古城位于今安东卫老城中心,是一座具有600年历史的海防古城。雄伟峭拔的老爷山、官山、笔架山(又名口亚山)、岚山、炮台山,面向黄海而立,从北、东、东南三面环抱卫城。登高而望,古卫城东枕老爷山,西傍绣针河,南临沧海,北锁关山,实为鲁东南海隅胜地、军事要冲。

据考证,安东卫古城在春秋(前 770—前476)时曾为纪障城。《春秋·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九年(前523)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据《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载:“纪障,莒邑,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日照县”条载:“纪障在南九十里,今安东卫故城。”清光绪版《日照县志》记曰:“莒邑东海,赣榆东北,有纪障城,今安东卫即其地。”由此可见,纪障是莒国在东南沿海的重要城邑,是防御南边楚国的要塞之一。纪障城毁于何时无考。关于纪障城的最后记载,则见于《南齐书·魏虏传》:“(齐)建武二年(495),青冀二州刺史王洪范遣军主崔延袭魏纪城,拔之。”

据《安东卫志·里至篇》载:“卫,去海五里,按字义,‘卫’围也,防也。围内防外,其即京师之外屏,一方之保障。东海汛地设卫最多,而安东方者,莫踰于此,故名。”“卫”系明代的军事编制,每卫配备5600人,皆设于要害地区。明朝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海防,朝廷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很多卫所机构,计有防海卫、防运卫19处和所15处。所由卫领,卫由都司领,皆属中央五军都督管辖。安东卫即明初19卫之防海卫,可见“安东卫”之名,最迟在明初已出现。至于建置具体年代,诸多说法不一。

据光绪版《日照县志》载:“于县南九十里置安东卫。”注作:“洪武十七年(1384)置。”《安东卫志·建置篇》载,“建自洪武季年”。县人丁恺曾《西海徵》记曰:“ 明志以安东卫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经查阅明代纪年表,洪武在位三十一年。所谓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1402)并入而得。建文四年系惠帝朱允炆 ① 国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顾得上设置卫所事?安东卫儒学署李甫在《卫志》序言中云:“洪武十有六年(1383),日本陆梁 ② ,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国公汤和,于东海诸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即按察使),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而得戢,安东遂成重地。”据此推测,安东卫当置于洪武十六七年。

古说安东卫城方圆8里。按照安东卫城遗址图,参考东西南北四街长度,应为方圆3600米,7里多一些。据康熙版《安东卫志》载,安东卫古城系用砖石构筑,城墙“周围五百三十丈”,高约11米,下底宽约13米,顶宽10米,可容八骑并行,城头每2.8米设一垛口,共1300个垛口。城墙上设5个哨所,下设4个城门,城门内各有3间门房,用来保存武器。城内街道属标准“棋盘街”格式,东西南北大街交叉成十字形,全城有24条小巷,4条大街设有8个哨所,小巷内分设4个哨所,夜间士兵按时巡逻。城东建有教场供操练士兵。其他如鼓棚、辕门等一应俱全。

除城池建筑以外,城内主要设有公署、儒学、仓库、武器库、演武厅、庙宇等建筑。公署有按察司、守府、卫衙、经历司(在卫堂东)、镇抚司(在卫堂西)、儒学署 ③ 、巡检司(在卫府后)、千总署(在北门内西街)、左所(在仪门东)、前所(在仪门西)、安东营(在北门内西街),还有仓库(在卫治东)、监牢局(在卫南门里西南隅)、火炮局(北门里街东)、武器库(在卫堂东)、演武厅等。庙宇有关帝庙、三官庙、镇武庙、火神庙、城隍庙、观音院、马神庙等。大街有东西石坊。上述古建筑历经明、清兵火,以及康熙七年大地震,久已废圮不存,城墙被毁于抗战时期。

通讯联络是古今战争中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代传统的通讯方式,即设墩台据狼烟为号,以传达前方敌情。日照境内旧有墩台34座。安东卫在沿海一线建28座墩台,均设于沿海汛口要地。每个墩台配有旗、锣、烟筒,其有警必举,军情瞬息可知。28 座墩台计有两种类型:一是军墩,二是民墩。军墩即由巡查军士护守之墩,计有皮狐墩、石门墩、黑漆墩、泊峰墩、昧蹄墩、张洛墩、涛雒墩、小皂墩、温桑墩、南石臼墩、北石臼墩、万疋墩、董家墩、南青泥墩、北青泥墩、钓鱼墩、湘子泊墩、石河墩、湖水墩等20墩,皆隶属于石臼所千总;民墩即由民卒护守之墩,计有杨家墩、孙家墩、相家墩、夹仓墩、蔡家墩、焦家墩、新添墩、牛蹄墩等8墩,皆隶属于夹仓镇巡检司。每墩设卒4名,总计墩卒112名。一有紧急军情,白日则燃起狼烟,黑夜即照明信火,信息传递至速。嘉靖三十一年(1552)和三十四年(1555),倭寇窜犯日照沿海一带,皆被迅速击退,于墩台敌情传递不无关系。岚山境内墩台有皮狐墩、石门墩、泊峰墩、昧蹄墩,今均已损毁不存。

关于安东卫筑城年代有两说。据《安东卫志·形胜篇》载:“原建城卜基于今卫城北十里之坊口,遗迹尚存。”何时移于今之安东卫地,其说法有二:一说是洪武之季时。清康熙十年(1671),卫守备赵双璧在《卫志·文昌阁序》曰:“安东卫城,建自旧明洪武之季时……汤信国巡视抚辑,至卫西北经营区划,欲建城郭……土木未兴,偶有青鸾衔旗于斯,即今之卫堂处也。信国环视形胜,见左山如屏,右河如带,大海绕于前,关山耸于后,遂移其地,而城成焉。”此说虽未交待具体建城年代,并且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大体反映出建卫时代,即汤和巡视后所建。另一说为明弘治三年(1490)所筑。据《山东通志》附记“安东卫城”曰:“明弘治三年所筑,周五里,高二丈一尺,厚二丈,垛口一千三百,门楼四座,池宽二丈五尺,深八尺。”上述二说虽然不同,建筑年代相差百余年,但原建城于坊口,后移今之卫地,事实并无错讹。

据康熙版《安东卫志》记载,其直言信国公汤和筑城。“安东卫城,明洪武时信国汤和筑。周五百三十丈,高二丈一尺,门楼四座。”卫城后经山洪冲击,城池损坏多处。明嘉靖年间,卫经历司何亨,呈请朝廷拨官银千两,稍事修葺城池,始有改观。除门楼外,城上还设有五铺 ④ ;四条大街设有八铺,小巷为四铺,按时巡更,以防盗贼。清康熙七年(1668)大地震,卫城圮废不存。咸丰十一年(1861),都司桂斌同卫绅士重修。

新闻推荐

当好战“疫”尖刀 守好健康防线 日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全媒体记者张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勇于担当、冲锋在前,深入一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