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王吴军
[摘要]◎王吴军
在最初的时候,清明表示的是天清地明的意思。据说,大禹治水之后,“清明”一词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人们借此来庆贺水患消除、国泰民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它讲的是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周武王起兵讨伐,在牧野一战大败纣王军队,天下大定。这里的“清明”是天下太平之意。
《毛书·传释》中说:“不崇朝而天下明。”因此,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就把三月命名为“清明”,这个节气表明天地间一派明朗清净,既说明物候清新,也表示政治的清朗。当时,一到清明节,全国上下要焚火庆祝,而且,辛勤的春耕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春秋时期,晋文公因介子推出亡而焚山,正是在清明节前两天,于是,就规定每年的这时候,全国要禁火而寒食,这也是清明节又被称为寒食节的来源,其本意是为了“以老吾(晋文公)过,以旌(表扬)善人”。
到了秦朝,秦始皇出寝而居于墓侧,后来汉朝继承秦制,洛阳诸陵都以晦(初一)、望(十五)、二十四节气、伏、社、腊的日子去陵墓祭奠去世的先人。
汉朝刘安的《淮南子》中说:“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把黄道近一周天平分为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则为一个节气。当太阳运行到黄经十五度时,即“指乙”,是为清明节。
《岁时百问》等书籍中说,一年有“八风”,清明风属于“巽(阳气)”。此时,由于气温、日照、降雨和物候等适宜的条件产生了“清明”,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很重要的一个节气。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颁布了一道诏书:“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至此,清明才正式成了上坟的节气。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道:“鸟啼鹊噪皆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由于每年的清明节正是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时节,所以,唐朝时又开始了清明节踏青的风俗,又称为“探春”和“寻春”。《武林旧事》中说:“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琉璃,接踵连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清明节踏青之盛况,可谓缤纷多姿。
民国时期的马宏智则在《年节趣话》中提出了清明是节气和节日同步的说法。他说,清明和寒食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日子相近,被人们误认为清明就是寒食,其实,清明一开始就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并且说,这“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了。
现在,清明节的习俗已经在我国民间十分盛行,比如在清明节上坟祭拜去世的先人、出来踏青等。不过,还有许多勤劳的人人利用这大好春光植树造林,使得古老的清明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显得更加楚楚动人,春意盎然。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房姿辰李晓萌)终于能看电影泡图书馆啦!3月28日起,日照市公共文化场馆有序恢复对外开放。3月26日...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