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饺子和馄饨
裴美玲
小时候没见过小笼蒸包子和馄饨,老祖母只教会了我包“扁食”。
祖母教我们包的扁食像个弯弯的“月牙“,小一点的“月牙“放开水里煮着吃,叫做“骨扎子”,大一些的“月牙“隔水蒸着吃,叫做大包子。过年的时候,有讲究的人家会包一些元宝形的“骨扎子”讨个吉利,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生活富裕。
上世纪70年代初,农村的经济水平还很低,精米细面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平日里改善伙食也就是做顿用地瓜面蒸的黑包子。所以,孩子们就盼着过节过年,可以吃到白面饽饽和肉馅的“骨扎子”。
后来,农村的生活条件渐渐好了起来,吃的用的不再那么拮据了。平日里逢着大人小孩过生日,家庭主妇们便会从“盒罐”里挖一小瓢白面和水拌了,揉得软软的,擀成细细长长的面条,打上两个鸡蛋,做成香喷喷的打卤面。农忙时,还会去割斤猪肉,再从菜园里摘来些新鲜蔬菜,用开水烫一下,剁成馅,包顿好吃的“骨扎子”犒劳犒劳大人小孩。
改革开放后,县城里新开了许多特色饭店,那些从外地来经营的老板们带来了好多乡里人平日见不到的稀罕物,慢慢的也传到乡村里。有巧手的媳妇从县城的饭店里学到了包“饺子”,你看她把面皮在两只小手里轻轻一挤,圆圆的饺子像一只憨头憨脑小麻雀,摆在盖顶上又洋气又好看。渐渐的,“水饺”的名字代替了“骨扎子”。
有一年,县城的电影院附近开了一家“狗不理”包子店,村里有个手巧的人去吃过了,回家照着虎就画了个猫,包了好吃又好看的蒸包子。慢慢的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人也能比量着做出“狗不理”包子来,虽然我们没有见过真正的“狗不理”包子。
那时候,乡村人家很少有吃到蒸包子的,因为经济条件还不太好。现在的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厨房里什么都不缺,只要你喜欢,做什么都行。其实也很简单,发上块面,调好馅,无非是做荤的就把肉放的多一些,做素的就把味调的足一点。包子上多捏上几个褶,发得圆圆的、胖胖的,看着就有食欲。
后来,我们又学会了包馄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庄户人家的厨房里渐渐的增添了许多缤纷的内容。我见到馄饨这种美食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邻居家婶娘包馄饨时那种惊奇,那么小的面皮,在一双巧手里翻翻转转,就变成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小蝴蝶,可爱极了。后来见过很多种馄饨,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那么可爱的样子。有的像是蝴蝶翅膀,有的好像小元宝,有的好像小金鱼,小小的,像精致的艺术品。
煮馄饨可以用高汤,也可以用清汤。油烧八成熟,葱姜蒜煸出香味,放入清汤,喜欢海鲜的放几只鲜虾仁提提味,馄饨快熟时搅上个鸡蛋,再放几片绿色的青菜叶,色香味俱佳。
空闲的时候,调一盆家人喜欢吃的馅料,精心包一些饺子或者馄饨,放冰箱里冷冻着,啥时想吃了就拿出一袋煮煮,再配上好吃的蘸料,真是太美啦!
(东港区作协荐稿)
作者简介裴美玲,网名梅开如雪,日照市日照街道合村人,农民,家庭主妇。自年轻时便喜爱文学,2016年在简书平台开始学习写文。有零散诗作发表于各网络媒体平台。现为日照市东港区作家协会会员,日照长缨农民诗社副社长。
新闻推荐
高花兰立冬以后,天气转寒,容易诱发或加重骨科疾病。中医认为,冬天养生的重点应是养肾,而肾主骨。要健骨护骨,除了补肾壮髓之外...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