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梦”:在生态坚守中挺起“工业强市”脊梁

日照日报 2019-10-17 02:52 大字

本报记者 秦钊/文 冷炳豪/摄

核心阅读

钢铁工业素有“工业之母”和“工业食粮”之誉,是重要的战略性基础产业。从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规律看,沿海、河、湖布局是大势所趋。目前,全世界大型钢铁厂有3/5布局在沿海地区。

地处黄海之滨的日照,因为拥有沿海的区位特点、便捷的交通条件、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成为业界公认的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理想之所。

30多年来,从多个钢铁企业选址,到日钢落地、山钢投产,再到钢铁配套产业园区如火如荼的建设,日照人的“钢铁梦”在坚守和奋斗中一步一步落地成真。在这条逐梦路上,日照市始终把生态理念、创新思维贯穿其中,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做足做活“建链、补链、强链”文章,在持续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中,初步趟出了一条从“制造”到“智造”的绿色蝶变之路,在黄海滩头的这片热土上,铸起了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挺起“工业强市”的脊梁。

钢铁之缘——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正是看中了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宝钢、首钢和韩国浦项制铁公司都曾来日照考察过建厂事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日照规划建设钢铁基地就被纳入了国家和省的战略规划。从那时起,一个关于钢铁的梦想,便在日照人心中萌发。

为了让这个梦想尽快走进现实,一代又一代的日照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软硬环境等的建设中,期待着厚积薄发,把自然禀赋转变为发展优势。

接续不断的努力中,新菏兖日、胶新、瓦日、坪岚等铁路在这里汇聚;沈海、日兰、潍日高速公路,204、206国道在这里延伸;日照港成为全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出口港,成为国内唯一拥有两条千公里以上铁路直通的港口;连续实施的“北水南调”“沭水东调”工程,为全市居民生活和临港工业发展用水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历史是耐人寻味的,每个事件都充满了偶然,偶然中又往往隐藏着必然。

2003年9月28日,随着一炉赤红钢水的流出,日钢集团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历时181天的“日钢速度”,让人们听到了日照“钢铁巨轮”起航的铿锵笛声。

截至2018年底,日钢集团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984亿元,上缴税金571亿元(含海关税292亿元),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日钢集团跻身第59位,连续三年稳居全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极强第一梯队企业。日钢的快速发展,用铁一般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在日照建设钢铁基地的科学性。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日照在发展钢铁产业方面的优势,2006年12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山东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高起点规划建设日照临海钢铁精品基地。日照,又一次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中担当重任。

时间一晃来到2012年,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通过了山钢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

从此,作为全省“十二五”规划中最大的临港产业项目,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成了日照的“头号”工程。

时光在流逝,但有些人、有些事,注定被铭记。

2013年6月28日,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正式开工。2017年12月,一期一步建成投产。从投产开始,该基地生产调试全部按实单运行,成为国内第一家用实际订单投产的钢铁企业,投产次月实现全口径盈利,创造了大型钢厂投产即盈利的新纪录。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发展路上风华正茂。

201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1月25日,龚正省长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钢铁产能优化升级和集中布局,高标准建设日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7月3日,市委、市政府印发《日照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将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建设列为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大专项”工程。10月24日,《山东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8—2025年)》出炉,提出:按照“沿海集中、优化内陆、压控总量、调整存量”的原则,加快建设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集群等,规划产能规模4000万吨,作为全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引领区。

天降大任———降,不是盲降,是因为有潜力、有实力能担此重任。

30多年来,日照在圆梦“大钢”的征程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演绎着一段百炼成钢的传奇。

钢铁之基 —— 绿色之路,谋生态远略

城市似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其奔向未来的足迹与航程:既有勇往直前的胆识和求新求变的勇气,更有“不忘初心”的承诺和坚守。

在日照发展的历史长卷里,对绿色的精心呵护,就是城市前行中最为执着的坚守。

走进山钢日照公司,就好像是走进了一座花园式工厂,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芬芳,绿色植被铺满道路两旁,红顶白墙的现代化厂房整洁划一,要不是远处耸立的高炉,记者很难想象,这里就是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生产现场。

视生态如生命的日照,早在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动工之前,就确立了“环保先行、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思路,把绿色循环发展作为基地建设的主轴线,以生态理念引领基地规划建设,并且在整个精品钢铁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此指引下,该基地用于环保的投资高达64.7亿元,是目前国内环保投资比例最高的钢铁项目。基地执行的是目前最严格的排放标准,超前选用高于国家标准的《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指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该基地还按照“污染物零排放、物质能耗零增长、废弃物零填埋”的清洁生产目标,采用了100余项先进节能技术,整个厂区废水实现“零”排放;原料场、石灰窑、烧结、炼铁、炼钢、电厂等工序实现物料储存、运输、转运系统全部封闭;脱硫、脱硝效率高出目前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在项目上与不上、建设、运营等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生态”之于日照,不仅是美誉,更是一种思维习惯,对“生态”的执着追求,已经深深根植于城市发展的脉络中。

9月10日,一则“日钢集团1号60吨转炉关停封存验收”的新闻在朋友圈里广泛传播,市民纷纷为此点赞。

按照中央和省部署,日照市积极推进落实日钢集团部分产能设备关停工作,去年2月28日,启动了日钢4号60吨转炉、2号450立方米高炉、4号90平方米烧结机、9号180平方米烧结机设备的关停工作,今年8月31日,又顺利实现了1号60吨转炉的“绿色、安全、科学、有序”关停。至此,日钢集团相关产能设备关停工作全面完成。

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日益严苛,市委、市政府按照环保先行的思路,全面打造绿色钢铁,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督察与问责力度,为全市人民守住绿水青山。

其实,“绿色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日钢集团追求的发展理念。

早在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日钢集团就曾投资3.58亿元建设了岚山港区至日钢厂区全封闭矿石皮带机工程。总长度8.6公里的皮带机,将港口的矿石直接运输到日钢厂区内,该项目彻底改变了此前大型卡车装载运输矿石的历史,大幅减少了噪声、粉尘污染,有效改善了沿线区域的环境质量。

自建厂以来,日钢集团已累计投资6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建设,投资30亿元的超低排放改造也已启动,今年还将投入7500万元实施“烟囱消白”工程。

走绿色之路,谋生态远略。面对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只有集中力量筑牢永续发展的基础,走“绿色”创新之路,日照人的“钢铁梦”才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钢铁之魂——智能引领,高端迈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优势?在地区发展差距中,如何发扬优势奋起直追?在变革的关键节点,如何以新应新、以变应变?

走进日钢集团ESP车间,赤红的钢板匀速穿过一道道轧机,7分钟后,钢水就神奇地变成了钢卷!与传统工艺相比,ESP无头工艺技术节能50%—70%,节水70%—80%,省地三分之二,生产效率提高50%,同时ESP还配备了完整的水处理系统,可实现水的闭环利用。

2018年10月2日,正是在这世界领先的ESP生产线上,日钢人创下了0.6毫米的世界最薄热轧带钢纪录。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五条ESP生产线投产,日钢独占其四。这套新工艺真正实现了中国几代钢铁人“一遍轧制、一条产线、一次消耗”的梦想。

如今,依托ESP及其深加工产品,日钢集团聚力研发生产了高强汽车钢、薄规格高强度集装箱板、超厚锌层镀锌板、装配式结构钢等高端钢铁品种,精品钢产量已占钢材总产量的80%以上,产品已出口至52个国家和地区,港珠澳大桥、香港高铁站地基建设、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都用上了“日钢制造”,江淮、上汽通用、长城、众泰等知名汽车品牌也成功和日钢牵手。

智能的力量为日钢集团带来了从产量到质量的双重提高,智能的力量也为山钢日照公司带来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

山钢日照公司建设初期就瞄准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管理理念,打造“智能制造的梦工厂”,该工厂的技术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其核心信息系统项目。

在该项目的调配下,工厂内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智能制造带来的飞跃式发展———智能调配铁水、智能调配铁水罐、自动下达运输指令、自动计量;炼钢转炉依靠计算机模型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整个炼钢过程精准测控;热连轧在生产过程中率先实现无人化;电容小车根据轧卷卷曲生产节奏运送轧卷到冷轧与成品库的预定位置上……

目前,138项全国乃至全球首创的前沿钢铁产业科技,在山钢日照公司迅速孵化、成熟,所生产的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冷、热轧薄板、镀层钢板等,覆盖汽车及家电用钢、海洋工程、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建筑用钢等领域,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宝马、中国一汽大众等知名公司。

时间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日照市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钢铁产业上游连着煤炭、铁矿石这样的“资源”产业,下游连着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建筑等经济“支柱”产业,中间还关联着运输物流、生活服务等,钢铁业的产业链一旦舞动起来,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带动力量,因此,必须做足做活“建链、补链、强链”文章,全力拉长产业链条。

有谋划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近年来,日照市以“产业链延伸”为抓手,以山钢和日钢为龙头,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集中精力布局“吃钢嚼铁”项目,加速建设钢铁配套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千亿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

曾经,日照为钢铁产业有“龙头”,无“龙身”“龙尾”所困扰,而如今划分为6大板块、14类细分产业的钢铁配套产业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

目前,钢铁配套园区已招引项目42个、总投资145.6亿元,其中已开工、场平结束即将开工项目32个,总投资68.7亿元。为进一步提高园区服务和承载能力,日照还高标准规划了钢铁文化城堡——— 绿冶钢铁小镇,钢铁博物馆、主题公园以及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都将陆续拔地而起。

记者手记

激活蕴藏于梦想中的创造伟力

秦钊

从第一根桩基植入沿海滩涂,到第一炉铁水奔涌而出,一个梦想便开始孕育、生长。

从“一穷二白”到“一鸣惊人”,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从“固废利用”到“余热发电”,圆梦“大钢”的路上,我们目睹了智能引领、绿色崛起的时代力量,不断开启着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不久,一个“世界级钢铁梦工厂”即将崛起在黄海岸边,日照将向世界奉献一个汇集全新前沿技术、生态环保的清洁工厂。只要我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渴望,共同熔铸到“钢铁梦”的宏伟征程中,就一定能激活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伟力,迎来“放眼昆仑绝顶来”的美好明天。

新闻推荐

现代威亚第一台发动机下线

2006年,现代集团威亚汽车发动机建设项目落地,揭开了日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序幕。2007年4月,威亚汽车发动机(山东)有...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