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年,三代人的亲情接力 记2019 年全国“最美家庭”刘义贤、张永英一家

日照日报 2019-05-28 06:07 大字

本报记者 牟艳霞

5月21日7时30分,一碗小米粥、一碗切碎的炒菜花、一个馒头,同往常一样,侄媳妇张永英把做好的第一碗饭送到瘫痪在床的小叔床头,老人吃饭的工夫,张永英就给扫地、收拾卫生,等老人吃完饭,她才回家吃饭。

这碗饭,一送就是几十年。

张永英的小叔名叫刘培运,家住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山街道东长河村,是一位双目失明、瘫痪在床60余年的78岁老人。刘培运兄弟四人,排行老小。早些年,他跟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去世后,就一直由哥哥嫂子照顾。1996年起,随着哥嫂的相继离世,侄子侄媳妇们毅然接过照顾老人的接力棒,刘义贤、张永英就是其中一家。

“小叔瘫在床上已经够可怜的了,我们现在生活得这么好,怎么忍心看着他受罪。”从嫁入刘家起,眼见着自己的公公婆婆、叔叔婶子日复一日地照顾小叔,张永英和她的妯娌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轮到我们家的时候,我们都照着以前婆婆照顾他的方式,做好的第一碗饭给小叔先送去,做鱼和肉的时候,先把鱼刺、骨头在家挑干净再给他吃。”张永英说。老人的嘴巴只能张开一点,张永英每次都把做好的菜切成小段,方便老人嚼食。考虑到老人眼睛看不见,他们每次都等老人吃完饭后再离开。

刘义贤常年在外上班,家里的事情很难顾上。张永英在村里任妇联主席,还是村里的大嫂调解员。推动妇女工作,调解邻里纠纷,许多事情等着她去忙活,有时忙到半夜也是常事。可就是这样,轮到他们家给小叔送饭的时候,再忙,他们也没落过一次。

周末或稍有空闲的时候,刘义贤、张永英夫妇就在家包好水饺或包子放在冰箱里冷冻起来,冰箱里,馒头、包子、水饺,常年不断。到饭点了,张永英就跑回家把包子放到电磁炉上定好加热时间再去忙,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再赶回家把饭给老人送去。

不忙的时候,夫妻俩就调剂着给老人炖个鲅鱼,做个乌贼熬水萝卜、豆沫子咸饭、擀面条等,在吃饭上,刘义贤两口子都是想着法让老人吃得可口。

老人长期卧床,吃喝拉撒都在一间屋里,卫生清理非常重要。换洗衣服、被褥,张永英一人承担下来。倾倒大小便,是刘义贤每天下班后的一项“工作”。

每十天半个月时间,被罩、床单、毯子,张永英都换好拿回家给清洗,碱面、洗衣粉、洗衣液,每次都要泡、洗好几遍,才能把异味洗掉。走进老人屋里,一点难闻的味道都没有。卧床60多年,刘培运从未生过褥疮,甚至头痛感冒都很少。

担心老人一个人闷得慌,刘义贤就给老人买来收音机。通过收音机,上至国家、省、市的新闻,下到民生政策,老人都门儿清。“有时候国家出台新的残疾人方面的政策,小叔见了我就跟我说,比我知道的还早。”刘义贤说。他们还把老人的房间摆上沙发,方便邻居过来串门,陪老人聊天。

刘义贤家与刘培运家仅一街之隔,即使不是自己送饭,他们每天也都会到老人家转转,跟老人聊聊天、拉拉家常。“我就是养个亲闺女也没你这么好,你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了。”一次送饭时,老人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他对张永英家及整个家族对他的照顾感念在心,“我病了以后就没为家里作点贡献,你们还都对我这么好,我这辈子知足了。”

亲见刘培运老人,声音洪亮、非常健谈、笑声朗朗,老人一点怪脾气也没有,特别阳光。爱,让一个人心态健康。

不仅善待自己的家人,对村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刘义贤、张永英一家也都热心相助。

村里有位五保残疾人张守元,无儿无女自己一人生活,每次遇到事,就跑去找张永英帮忙。不管多忙,张永英从不嫌麻烦,即使是电灯坏了、电视坏了这样的小事,她也都自己去干或找人帮忙修理。

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们耳濡目染。刘义贤的儿子、侄儿们,平时下班了或者周末回家,都会替父母给小爷爷送饭,到老人床前坐坐,帮着收拾卫生,陪小爷爷说说话、为他按摩,给老人带去吃的用的。

“在我人生的成长道路上,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们不仅养育了我,更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三观’,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永不迷路。”在儿子刘涛眼里,他的父母是最伟大的父母。

新闻推荐

日照部署结核病防治工作

本报讯(记者张磊)5月23日,2019年度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暨业务骨干培训会议召开,传达学习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8...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