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明:四十年,守望“弦外之音”
本报记者 夏宗伟 黄璐/文 冷炳豪/摄
今年61岁的郭秀明是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街道安家村三村里的名人。从小,他就跟随在公社乐器厂当师傅的父亲,系统地学习制作京胡、坠琴、二胡等乐器,这一做就做了四十多年,2016年这份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记者来到郭秀明的家里对他进行了采访。
郭秀明把每一件自己制作的乐器都当成是作品,而不是产品,手工制琴工艺考究,烘烤去潮、钻孔、结构制作、打磨雕刻,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手艺人的水平与经验。哪一步出了一点偏差,不仅前功尽弃,还浪费了昂贵的材料。
无论是乐器的哪个部位,郭秀明都精益求精。现在的机器能做到量化生产,而他制作一把坠琴则至少需要一周,甚至半个月的时间。
“当自己用手摸着琴杆时,能感觉到温度,这是冰冷的机器不能给予的。”郭秀明抚摸着一把坠琴,对记者说。
四十多年,坐在同一个位置,做一件手艺,日复一日,不知光景变迁。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郭秀明却坚持了下来。
“就是热爱嘛!每一道工序都让人着迷,一旦钻进去,就是另一个世界!”别人看着枯燥单调的制作过程,郭秀明却乐此不疲。
“年纪大了!”谈起下一步的打算,饱受腰背伤病的郭秀明也感慨地说道,“不做了,有遗憾。不过,现在确实有点撑不住了。”郭秀明拿起身边的一把京胡,是他正在制作的。他说他的父亲没有给他留下什么乐器,但是留下了这份宝贵的手艺。他想慢慢再做几把乐器,留给自己的两个小外孙女,希望能培养她们将来一个会唱、一个会演奏。
村外,碧绿的麦浪翻滚,郭秀明拨弦调琴,架腿拉弓,一曲苍凉的旋律破空而来,扶摇直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郑颖)根据日照市银保监分局“行业规范建设年”活动方案要求,5月17日,兴业银行日照分行组织全行员工观看了案防...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