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不让库区群众掉队 东港区陈疃镇“三区同建”突破发展瓶颈

大众日报 2019-01-08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丁兆霞

116座冬暖式塑料大棚的意义何在?七个乡镇的6783户、11835位贫困户可从中受益。

占地面积670亩、总投资5385万元的陈疃镇“莓香河畔”扶贫基地项目,是东港区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共分两期建设。项目建成后,按照市场化方式对外承包经营,采取“保底收益”的方式,每年租金收益229万元。按照差异化帮扶的原则,主要用于7个镇继续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已收取项目收益98万元。

116座冬暖式塑料大棚的意义,又不仅仅在于扶贫。

“大田里的蓝莓,一般六月上市,冷棚里的‘五一’左右上市。冬暖式大棚里的蓝莓,三四月份就可以上市,正好可以填补全国春季鲜果的‘空窗期’!”1月3日,在冷冽的寒风中,陈疃镇党委副书记王高峰说起冬暖式大棚对蓝莓产业的好处。据悉,大田里每亩蓝莓每年收益在3万元到5万元之间,而冬暖式大棚提早和拉长了蓝莓鲜果上市时间,提高了单产附加值,盛果期每亩收益预计能达到8万元左右。

116座冬暖式大棚带来的利好,对陈疃而言,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3.3万亩土地被淹、总计20个村庄3054户13471人被迁移。”位于陈疃镇的日照水库精神记忆馆,记述了60年前为除水患兴水利建设日照水库,数万百姓顾全大局所作出的无私牺牲。这其中,陈疃镇把最好的一万余亩良田修建了水库,14个村的群众离开了家园。

搬出了灌区,却仍在库区。水对生产生活所带来的牵绊,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了下来。为保护日照水源地生态安全,陈疃镇近年来陆续关停了石材园区、关停并转畜禽养殖,村民的收入渠道大幅缩窄。与此同时,虽享有“中国蓝莓之乡”盛誉,却也因生态保护,不能在域内开展蓝莓加工产业,产业发展遇到了天花板。

库区山乡,路在何方?乡村振兴的路上,如何能让库区群众不掉队?“莓香小镇”成了破题之笔。2018年,时隔60年后,陈疃镇依托土地增减挂钩,主动启动了第二次大规模搬迁,实施库区周边19个村异地搬迁。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逐步将库区3780户、10230人搬迁至镇驻地集中居住。2018年4月14日,莓香小镇陈疃社区一区正式开工建设。

挪穷窝仅是第一步,关键要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陈疃镇的发展支柱在哪里?

一方面,蓝莓本身抗病性强,遭遇病虫害可能性小,易于有机无公害种植。在流转的土地上种植蓝莓,其绿色生态优势既可减轻水源地的环保压力,又能增加森林覆盖率。而且,建设“莓香河畔”蓝莓产业片区,既能为莓香小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持,扩大蓝莓种植面积,又能为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更多更优的基业平台和增收渠道。

1月3日,在“莓香河畔”扶贫基地一期项目现场,不少工人正在为大棚上卷帘杆。“一天能挣多少?”记者问。“一般130到150,高的一天能挣180元。”有领工回答。“现在每天能有多少人在这打工?”“少不了100口人。”记者了解到,其中的不少打工者正是周边村的村民,从镇驻地骑电动车到这里,只需5—10分钟。

除此之外,“莓香河畔”扶贫基地一期位于陈疃镇山海路北侧、陈疃河西侧,二期位于陈疃石寨河东侧,交通便捷、景色优美,可形成产业观光大道。搬迁后流转的2万亩土地,实施水库扩容和涵养林带建设,打造华夏瑞草园、百果园、榛子园等特色园区,发展环库观光旅游,更为蓝莓产业一产和三产的融合提供了助力。

移民安置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三区同建”,万余名陈疃镇库区群众过上崭新的生活变得指日可待:库区村农民可以每亩每年800—1000斤小麦的市场价格领取土地流转费。流转土地的库区村农民纳入失地养老保险范畴,参保人员到龄后每年可领取养老金12000余元,每年有1800元的取暖补贴。集中搬迁到镇驻地后,还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享受到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而万余人口的进入,也将给陈疃镇驻地聚来更多的人气和商机。

新闻推荐

开发区“蜗牛单位”实现“摘帽”

□记者纪伟通讯员张文军田志敏报道本报日照讯1月3日,日照开发区对奎山街道亿利工贸工作专班获评...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