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古寺(一)

黄海晨报 2018-10-12 09:25 大字

本报记者 谢岩

寺庙建筑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广义上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有许多种称谓,比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此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

“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日照境内的定林寺、光明寺、卧佛寺等。除此之外,还有庵,就是尼姑居住的寺庙。另外,民间祈福的地方也都建有庙宇,如文庙、海神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被称为“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他还有叫“院”“祠”的。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民间,旧时称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为“庙”“祠”。

寺庙文化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日照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纵观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寺庙建筑的风格,大多寺庙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通透的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深山藏古寺”,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清凉寺

清凉寺在东港区秦楼街道办事处松竹村正东,丝山北侧,原有一处古寺院遗址,被称为“清凉寺遗址”。相传清凉寺建于明代。据传,清代雍正朝名臣秦国龙早年曾在这里读过书。

寺院坐落于丝山主峰的阳坡上,东及东南面,为丝山主峰。今从遗址平面看,寺院有前大殿和后大殿,每个殿长9米,宽6米,前后殿相距6米。大殿西侧,是四间偏房,每间长6米、宽4米。因寺院建在山坡上,寺院闸基最高处达6米,砌闸基用的石块,多为长方形石条,石面平整,石体长大。闸基至今完好。在寺院遗址处,到处可见建寺院用过的青砖残体。整个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寺院前方,有一直径2米多的大型石碾台,由此可见寺院全盛时的规模。

遗址西侧不远的小山沟,至今松树茂密,当地人称为“道士林子”,即道士死后埋葬的地方。道士林子里,现有坟墓五座,有被盗过的迹象。其中有一座坟墓的墓碑基本完好,碑高1.5米,宽0.8米,碑顶有碑帽,碑两侧有护碑石,碑前有石制香炉,碑上有“康熙”字样。还有块长1.6米宽0.9米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全部是人名,据推测,这是一块“功德碑”。

寺院遗址背后200多米处,山峰周边有石头砌成的石墙,当地俗称为“围子”。围子现存最高处达2米,状若长城,依山势蜿蜒而建。据民间传说:明朝时,倭寇经常来此地抢掠。为躲避危害,抗击倭寇,寺院的道士和山下百姓,共同修建了这个“围子”。倭寇侵扰时,道士和百姓们便躲进围子,用石块砸击。寺院的大铜钟,就是那时被倭寇抢掠到日本去的。

据传,清凉寺在乾隆之后逐渐萧条。寺院长期无人管理,年久失修,终至坍塌。

卧佛寺

岚山区的阿掖山东北方下侧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曰卧佛院,又称下寺。(上寺在阿掖山东坡,安东卫八景之一“山寺晨钟”的“山寺”即指此处,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寺中保存有元朝人刻的石碑。)

《日照县志·寺观》曰:“佛院即俗名下寺院也,是日照市(应为县)形成规模最早的寺院”。

卧佛院初建于唐代。据收集的碑文中记载:自前唐时建于尉迟公(敬德)实平辽屯兵报捷处也,此记与《安东卫志》记述相符。

卧佛院坐北朝南,三面临峰。院内佛殿三座,前殿塑有十八尊罗汉,一尊卧佛,佛殿宏伟壮观,塑像栩栩如生。殿内设有供奉的平台,幔帐高挂,灯烛常明。善男信女,过往香客,在此拜佛求福。平日香火不断,每逢佛事大典,参拜者更是络绎不绝。

中殿为佛事殿,是庙中主持和众僧静坐参禅之地。后殿为藏经殿,供有释迦牟尼之像,藏经千余卷。至开元年间即公元713年之后,藏经多达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其后续又有增加。

卧佛院内东西各有一排厢房,是僧人休息和当值之所。

山门一侧分别为碑亭和钟楼,碑亭内立有唐碑一座,碑文记载了卧佛寺修建的概况。但元大德年间(约1303年左右),毁于大火,后重修于大德九年,有潘文炳书“重修卧佛碑”碑文为证。

钟楼之内悬巨钟—口,春夏秋冬四季长鸣。每当曙光初露,山门大开之时,钟声便响起108下。

明代文人赵应元有《山寺晨钟》一首,专述当年卧佛院晨钟盛景:

开门梵宇晓山空,一击鲸音万壑通,啸月野猿归别涧,避烟驯鹤唳苍松。

老僧犹坐残灯畔,行客俄惊逆旅中,百八频敲声欲尽,朦胧色光渐生东。

卧佛院内现存千年古银杏树两株,大株高29米,小株高28米,粗须数人合围。两树主干挺拔,枝繁叶茂,树冠覆盖整个寺院。

卧佛寺为古代名刹,很多文人墨客曾于此留下诸多诗文,如清代诗人宋琬就有诗云:“僧房山鸟栖,松际孤烟凝。薄幕投石床,阑干醉复平。”

据1989年版《日照市志》记载:“(卧佛寺)位于阿掖山之阴,有唐碑,毁于火。元大德九年(1305年)重修。寺院占地2500余平方米,有大殿、二殿、三殿、东廊房、西廊房各3间。大殿东西各建1间矮房。”“殿内塑一卧佛及四大天王、十八罗汉、观音菩萨、山神爷、火神爷泥像。卧佛的头用檀香木做成。院内有钟鼓楼、碑。”“1947年,最后一位和尚(尹姓)离寺。”“1958年,下寺被麻风院占用。1 9 7 8年,寺院拆除。”2 0 0 6年,虎山镇小村在旧址新建殿堂数间。

新闻推荐

看日马,别错过“兔子”跑日马,跟紧你的“兔子”!

本报记者?谢岩8日的日照国际马拉松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4个官兔名单公布。本次日马共有330、400、430、500、...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