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的《望庐山瀑布》

安庆晚报 2018-09-18 10:11 大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701—762)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景观壮丽,采河山之雄伟奇观;意境开阔,笼天地于字里行间,代表了李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空灵奔放的诗风。苏东坡赞赏此诗:“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庐山为著名游览胜境。李白写《望庐山瀑布》,共有两首,这是其二。其一诗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此作,缘何不及“其二”流传甚广?前十四句,就瀑布而写瀑布,尽管也很壮观,但进入第十五句之后,便“小我”起来,说“乐名山”、说“洗尘颜”、说“宿所好”,格局明显受限了。

《望庐山瀑布》其二,首句从庐山之北的香炉峰着笔,咋一看是在写丽日照耀下的山峰及其冉冉升起着的紫烟,其实是在叙述瀑布的另一形态:蒸腾的水汽,为下来的“遥看瀑布”指定了“望”者的方位和视角,又为“挂前川”和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提供了存在的前提和完整的可能。诗到此处,已将紫烟缭绕的山顶、白练悬挂的山间和激流奔腾的山下,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对庐山瀑布进行了全景式的微雕。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神来之笔:瀑布之真、之幻,令人怀疑乃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而来。猛然间将“三千尺”瀑布,再次染上更高远、更神奇的境界。通常,认为此作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以及构思之奇巧、遣词之洗炼,堪称上乘。

《望庐山瀑布》可作古诗教材之处,实在是应了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所言:“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此诗四句,有三句在第五字上“致力”:“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写活了香炉峰的动态感,写透了瀑布的空灵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既将“遥看”写得精准,又奇幻般地将瀑布化为河流,要是河流如何得以观到全貌呢?挂起来呗!妙不可言!再试想,谁能将河流能挂起来?古往今来惟有李白有这个才情和力道;“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落”,落得磅礴、干净,落得精彩、大气,落出了美感、落出了情感。这三个“第五字”,可以说在中国汉字中,是唯一的奇妙,无可替代。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望庐山瀑布》,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望庐山瀑布》二首,写作年份,多有说法,但我不主张一般认为的公元725年,而是倾向于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时所作的说法,为何?暂回到诗中去:“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在写瀑布的起点,是从香炉峰之上的大起。“遥看瀑布挂前川”,是写大起之后的壮丽。到“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在写落,并且是“飞流”、是“直下”、是“三千尺”的大落。最后“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终于用上了一个沉重而又轻快的“落”字。写作时李白五十二岁,六年后离世。他早已经历了少年天才、辞亲远游、进士及第、遭人谗谤、穷愁潦倒、结交公主、供奉翰林、安史入幕的起落人生,其中况味杂陈于心,诗文中自然流溢才是真实。

因此,《望庐山瀑布》传递的人性之光,即:任何人、任何事,不可能大道平直、一帆风顺,曲径通幽才是景致、有起有落才生旋律。静看大起、平对大落,都是财富。

新闻推荐

日照,她需要诗意的表达和歌咏

本报记者隋言晨一提到日照,人们就会立即想到美丽的大海,蓝天,阳光,金沙滩。罗兴坤,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日照人,对这种美亲感...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