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海滨: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
王海滨正在给病人号脉。王海滨听诊了解病情。王海滨帮病人举着吊瓶。
文/本报记者化玉军片/本报记者刘涛
实习生孙悦通讯员李晓艳,张丽萍
最近,《我不是药神》大火,看完片中人物的经历,每一个观影人都不由鼻子一酸。日照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海滨,专门组织了科室医生集体观影,让同事们换一个角度,体验病人和家属的不易。近日,记者走近王海滨,听他讲述肿瘤科的故事。
痛失亲人的经历
让他选择了肿瘤科
五年前,一名肿瘤晚期病人来到日照市中医医院就诊,经过检查,他肺部的肿瘤有七八厘米长,而且腹腔内还有多个肿瘤。经过多学科会诊,该院肿瘤科对病人实施靶向治疗并配合吃中药,5年过去了,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当时,这名病人的主治医师,是日照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海滨。
到今年为止,王海滨已从医26年。而成为一名肿瘤科大夫,王海滨算是“半路出家”,因为2003年之前,他还在心脑血管科室。
2003年,院领导找他谈话,想让他牵头成立肿瘤科,他一口应了下来,并积极到省中医院进修学习。其实,答应这份差事,他是有一点“私心”的。“那之前,我的亲大姨刚因为肺癌去世了,在她生病的最后阶段,一家人特别是作为医生的我束手无策,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所以我也非常愿意去学习肿瘤治疗,接受这个挑战。”
就这样,2004年,日照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正式成立,王海滨担任科室主任。
“走出去”“引进来”
为了病人更好的治疗
“我们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七点半左右交班,夜班大夫忙活了一晚上,到交接班时最容易出现松懈的情况。”所以每天刚过七点,王海滨就来到医院,开始一天的忙碌,查房,制定医嘱,会诊。
对于肿瘤病人来说,选取怎样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我们提倡进行多学科会诊,肿瘤一般涉及肿瘤科、内科、外科、营养科、病理科等,我们一块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王海滨说,看病人患有良性还是恶性肿瘤,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哪里是最痛苦的地方,根据这些确定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适合手术的做手术,适合化疗的做化疗,或靶向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但每年王海滨都会去充电,去省中医院、301医院、复旦大学中医院等全国著名医院,跟那里的专家学习。同时他也经常参加学术论坛做学术交流。
科室的大夫,他也经常派出去,尽可能给他们多的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年6月,他就带着一名同事去了德国一家医院交流学习了5天。这家医院就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方面他们是非常权威的,同时他们也提倡用中医治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不仅如此,他还组织其他科室大夫共同外出学习或者参加全省的学术交流,“共同学习后,内科学习内科的经验,外科学习外科的经验,共同进步,回来再一起团结协作,给病人拿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除了“走出去”,肿瘤科还“引进来”。上述德国医院医生汉斯博士每年都会来日照市中医医院进行工作访问2-4个周,给肿瘤科带来了新的治疗理念。
开导病人有方法
提醒年轻人张弛有度
知道病情后是“当头一棒”,开始治疗时是“晕头转向”,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时是“无头乱撞”,治疗效果不好后容易“悲观失望”,到最后是“彻底绝望”,这是王海滨总结的不少患者和家属面对癌症在各个阶段的反应。所以医生怎么用专业的角度去宽慰病人,至关重要。
每次查房,遇到情绪不稳的患者,王海滨都会想法去找轻松的话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记者采访当天,他在给一名病人查看病情时,听说对方老家在农村,便问病人家里是不是还烧炕,“灶台里面烧得发红的土叫灶心土,是一味中药,医院里现在没这种药了,你帮我回去找找。”王海滨对病人说,他想让对方参与治疗,获得一种成就感,而病人低落的心情,也很快被他的话题转移走了。
不仅是病人,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也需要疏导。“我会找合适的机会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死亡是自然现象,是必然的,有生必有死,不管人活多大岁数都是要死的。”王海滨说,起初病人家属很难接受,但听得多了,就慢慢接受理解了。一名患者在查出肝癌不到一个月后就去世了,他的妻子很长一段时间接受不了,王海滨听说后,让患者的女儿把妈妈带去医院,经过他的开导,如今患者的妻子已如往常一样,跳起了广场舞。
王海滨还注意到,现在癌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二三十岁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之前有一名刚考上大学的学生,得了直肠癌,发现得太晚,很快去世了。”王海滨惋惜地说。他提醒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暴饮暴食,少久坐,多运动,“要张弛有度,既要好好打拼,也要适当放松。”
新闻推荐
林文钦冰雪覆盖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团火来取暖;暗夜无边的时候,我们需要点点星光来取暖;前途茫茫时,我们需要一盏航灯来...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