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吹响“向海洋进军”号角
□本报记者杜辉升丁兆霞
有吞吐量超过4亿吨的沿海大港,有超过全市陆地面积的6000平方公里海域,有适宜养殖替代进口三文鱼等高品质冷水鱼的13万平方公里冷水团……海洋,无疑是日照最靓的名片,也是最强的发展支撑。
6月29日,日照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日照市加快发展向海经济行动计划》。会上,日照市委书记齐家滨发出了“向海洋进军”的号召:彻底从“内陆”思维中解放出来,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加强海陆统筹,做到海陆规划“多规合一”、海陆产业互补联动、海陆设施一体布局,促进海洋开发利用更加协调、更可持续。
打造港口海陆统筹支点
向海发展,日照将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着眼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加快由大港向强港迈进。
要积极推进港口转型。一方面,要着眼巩固大宗散货和液化品运输优势,加快“东煤南移”、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配套码头、第4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LNG码头等重点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等关联、衍生产业,加快从单一的货物装卸港向物流贸易港转型。
“群雄逐鹿”的港口发展局面也将改写。针对港口资源整合,日照将尽快拿出改革方案,按照政府主导、国企控股的原则,加快推进港口规划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实质整合。
港口的发展潜力在腹地。今年,日照市通过加强与临沂及瓦日铁路沿线城市的交流对接,在拓展港口腹地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下一步,将继续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和原油输送管道为依托,推进与腹地城市的对接合作,扩大“朋友圈”,拓展“根据地”。启动岚山港区疏港铁路能力提升工程,尽快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动煤炭、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降低港口货物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
海洋产业“转一扩二优三”
立足日照临港涉海产业基础,按照工程化、项目化的办法,《日照市加快发展向海经济行动计划》确立了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装备制造、滨海文化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五大海洋产业发展行动”,以及海洋新动能培育提升、海洋创新发展提升、海洋开放合作提升、海洋生态文明提升“四大领域全面提升工程”的任务。下一步,日照要按照“转一、扩二、优三”的思路,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转一”就是推动海洋养殖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结合实施碧海行动,日照已完成退渔还海1300亩。下一步,将加快沿海养殖“登陆”“出海”步伐。“登陆”,就是加快规划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出海”,就是推动渔业养殖向深远海发展,重点做好“海洋牧场”“海上粮仓”建设。
“扩二”就是做大做强涉海加工制造业。依托现有的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做好扩大规模、提升层次的文章。同时,大力引进新的高端涉海加工制造业项目,努力形成更多的新增长点。
“优三”就是提升发展海洋服务业。在海洋旅游方面,目前日照已建成国内最大的休闲渔业平台“海上牧歌”、建成了大型游钓平台“阳光1号”。下一步,将继续加快规划建设各类“海上驿站”“海上小镇”等综合性平台,推进渔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垂钓、文化体验、水上运动等融合发展,打响独具特色的海洋休闲渔业品牌。
“碧海行动”筑牢蓝色屏障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日照市加快发展向海经济行动计划》中明确,将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和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到2022年,近岸海域功能区达标率保持100%,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6%。
聚焦这一目标,日照将全面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快推进《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立法,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筑牢蓝色屏障。
其中,以“五大碧海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陆上水域和近海海域共管共治,加强石臼湾、海州湾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加快实施海龙湾“退港还海”、刘家湾“退渔还海”、阳光海岸恢复等工程,逐步恢复美丽岸线。同时,健全海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修复等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实施“湾长制”,压实海洋生态保护主体责任,推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来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交通运输、水利、安监、口岸港航、公路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日照市推进...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