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好那一抹蔚蓝底色
本报记者 陈蕾
初夏时节,市区亲海空间开始热闹起来,成为市民游玩的好去处。蔚蓝的海水与悠悠的白云,共同构成一幅触手可及的美景,彰显了日照的天生丽质,也折射出全市纵深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好那一抹蔚蓝底色。近年来,日照市秉承“陆海统筹、河海共治”“海上文章从陆上做起”“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水先绿山”的理念,扎实推进五大“碧海行动”,通过转变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行动,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全面加快建设海洋强市,海域使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海洋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许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硬指标高于国家、省平均水平:自然岸线保有率42.8%,沙滩岸线保有长度64公里,近岸受损海域修复率100%,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率21.7%,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一直保持100%。
保护+修复 海岸换新颜
迎着海风,走在灯塔广场沿海木栈道,一边是惊涛拍浪,另一边是树木葱茏,可以得到一番别致的体验。这里原来有一个15万立方米的油罐区和10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后来启动海岸带修复,拆除了油罐和旧建筑,铺设了沿海观光木栈道,建设了沿海广场和绿化景观,恢复了自然沙滩景观。
让海岸变身黄金岸线、百姓幸福海岸线。自1998年起,日照市就对全市整个岸线分期分段整治修复,打造出万平口风景区、世帆赛运动基地和灯塔广场三大海岸带景观。近年来,在这三段岸线成功整治修复的基础上,全市又对整个岸线分期分段进行整治修复,大力实施退渔还海、修岸护海工程,从北线的阳光海岸带精品岸线建设、万宝海岸带整治修复、大沙洼林场岸线建设,到中部小海河口海岸带整治修复,再到南线的岚山海上碑、多岛海生态修复工程,日照沿海生态走廊已然成形。
修复+管控 清源入海流
万千河流汇入大海,陆源污染是海洋环境遭破坏的重要因素。日照市大力实施治污净海工程,建起了“山、海、路、田、城”相连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结合海岸带整治修复不断扩大绿植覆盖率,大力发展“南红北柳”严把涉海项目环评关——— —— 以海洋生态敏感区、易受侵蚀海岸带、河口湿地、海洋保护区等为核心区域,将养殖区、海洋牧场、重点用海区域等纳入重点管控范围。
不仅如此,日照市目前有日照市海洋监察支队、岚山区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大队两支海洋执法队伍,配备100吨级海监船3艘,海监快艇2艘,海洋动态监测车5台,开展密集的海陆巡查,对海洋工程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查处海洋无证倾废、非法围填海等各类损害海洋生态、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对重点排污口、大型养殖区、生态敏感区规划建设了6套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2套生态监测浮标系统,及时发现各海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异,及时处置,营造以生态为先的良性用海环境。
此外,日照市大力开展绿色养海,坚持对海洋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养殖为例,规划了64万亩生态立体养殖、39处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行海面、海体、海底多层次生态立体养殖、工厂化循环养殖、智能网箱养殖模式,提高海水的利用率;并大面积发展龙须菜、裙带菜、海带等新品种,发挥其净化海水水质的作用。
养护+休闲 万物共潮生
日照依海而兴,海洋是日照的特色与优势。一直以来,日照非常重视海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近年来,日照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的要求,在连续二十多年不间断的基础上,从资金投入到数量、品种上都加大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力度,2012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亿余元,放流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牙鲆、黑鲷、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金乌贼、大竹蛏、魁蚶等苗种20亿尾,极大地改善了日照市近海渔业资源物种结构,缓解了渔业资源衰减趋势。
同时,日照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省海洋与渔业厅减船转产、清理三无渔船,严格网具管理、休渔期制度,在“减”字上下工夫。2012年以来,共减船转产171艘,3700千瓦,上岸转产渔民1200人,清理三无渔船843艘,清理非法网具8435具。
此外,近年来,日照市也积极开展文化兴海工程,依托海洋科普馆、“海洋牧歌”平台等海洋科普与教育示范基地,开展海洋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爱海护海的自觉性。同时,大力挖掘传承海洋和渔业文化,支持海洋牧场发展休闲渔业,培育壮大海洋文化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互促共进。
新闻推荐
5月30日,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的干警来到焦柯庄村和大岭一村,实地走访看望了3名困难儿童,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