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知堂的﹃师爷气﹄

黄海晨报 2017-12-06 07:01 大字

□庄宿军

初冬时分,闲暇无事。临窗读周作人(号知堂)自编集,在《雨天的书》自序里他谈到:四百年间,越中风土的影响大约很深,成就了我不可拔除的浙东性,即世人所说的“师爷气”。

江浙出师爷,尤以绍兴多。乃至绍兴“胥吏帮”成为一种品牌:天下衙役,半数出自绍兴。

未曾实际做过“师爷”的知堂,“师爷气”是什么样子?用他自己的解释是:是那种法家苛刻态度,并不限于职业,却弥漫于乡间,成为一种潮流。

揆诸知堂文字,其文脉起源儒家又不仅是儒家,他亦称自己为杂家,笔下有种浓浓的文化感怀,谈风俗、讲心理、聊希腊,甚至医学史、妖术史亦别有心解。却唯独对伪道学与八股文厌恶之极,在《我的杂学》一文中,知堂谈到:“汉文读通极是普通,或者说是在中国人正是当然的事,不过这如从举业文中转过身来,他会附随着两种臭气,一是道学家气,一是八大家气。”“韩退之做《原道》,郑而重之,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这完全是滥八股腔调,读之欲呕,八代骈文里何尝有这样的乱污泥。”

这是知堂“师爷气”的严肃相:卓尔不群、意喻慷慨、苍茫多姿,点染他卓绝个性与不世才情。

某年大雪之夜,在一小火锅店,炉火通红,抿着滚烫的老酒,与家强兄聊起民国,他说民国是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的文化巅峰。

此言不假,“五四”时期,文化大家如雨后春笋,受西方思想引导,新旧文化碰撞,白话中带一丝文言气的不曾圆熟的语言风格,让这些老派文人字里行间里充满韵味、旧气,今天读来,兀自一坛竹叶青,一个陈年老班章,入口绵厚甘醇,唇齿留香,有年份,有味道,像极了春天细雨打湿的新绿,绿意盎然。时至今日,这些名字亦如夜空熠熠生辉的星辰:梁实秋、林语堂、梁漱溟、汪曾祺、郁达夫……而知堂文字更多以闲适俊逸、朴素洗练、平和冲淡为特点,在灿烂的星空中赢得一席。

读知堂文字,用恬淡之意从容咀嚼茶苦味,避开载道文学的陷阱,也未将自己推上煽情无趣的八股文中。这种恬淡是肃寂的,是一位老“师爷”历经八十一难后的返璞归真相,熨帖极了。

细读知堂的文字,看似清淡平稳,却深藏着大悲喜。

《若子的病》一文记录学校刊发女儿周若子的作文,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笔锋一转:“但是这张旬刊寄到的时候,若子已正在垂死状态了。”

用“垂死”二字描写爱女,真让人揪心。

文中最后写道若子经过抢救,终于转危为安,直到“伸出小手,在那里唱歌”,才让人心放下来,书里书外皆大欢喜。

然而下一页就是《若子的死》一文,“若子终究还是死了。”我心也多了一丝苦楚。

这就是知堂,即便是类似生死无奈之痛楚,亦不像搞新文学者一般,或铺陈怨语,或悲天恸地,去煽情渲染己身。生死之悲哀,爱恋之喜悦,人生最深切的悲欢甘苦,绝对不能用语言形容,更无论文字。——这是知堂对悲喜人生的解释,算是真理吧。

纵观知堂的文字,从未大红大紫,亦未冷清寂寞,如山中放牧,马走草还青;湖上行船,舟过水无痕。它更如老派文人散发着的“师爷气”:严谨而苛刻,学究又温暖,在平实的文字中,书写着“五四”以来文化的阴晴冷暖。

本来就是,知堂来自于“五四”,又背叛了“五四”,但他从未背叛过自己,所以,在文章里我们能看到那些真切的东西。

原创书评,1500字左右,投稿邮箱:wenxinting20@163.com

扫描二维码(见本报1版左上角),关注黄海晨刊“读日照”投稿

读者亦可报名参加在日照书城举办的“日照读书会”。

欢迎来稿!

欢迎参加读书会!

新闻推荐

“全民消防我代言”·日照消防代言人风采(十七) 吕杰:危险发生时 我们是第一道保障

吕杰,男,汉族,1991年出生,中共党员,曾服役任职于福建省莆田市武警公安消防支队,任特勤中队战斗班班长,服役后就职于沙墩村分管消防工作。...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