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不会被时间风化 ——从《民国风度》说开去
□徐敏
与“风度”初遇
偶然在书店看见《民国风度》这本书,作者徐百柯生动讲述了许多民国大家的轶事,配着珍贵的老照片,勾勒的79个人物跃然纸上,使读者仿佛与他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些人当中,有英勇献身的烈士、逝去的名校校长、学术抗日的知识分子、不卑不亢的外交家、文治武功的将军、以身殉道的报人……他们是蔡公时、傅斯年、陈垣、梅汝璈、蒋百里、邵飘萍……他们青春的理想,他们的言行气度,是如此至情至性、有声有色。一口气看完,觉得甚是过瘾。
“风度”之使命与承担
这本《民国风度》,“风度”究竟是指什么呢?在我的理解里,那代人的“风度”可以是使命与承担。
那个时代,风云际会,山河动荡,国家甚至多次面临生死存亡。因此学人对他们钻研的领域,有一种生命的承担,情愿为之忘我献身,学术之于他们,是情感寄托,是精神依靠,是生之所在。
这当中,就有邓广铭,一个专为“宋史”而生的“后死者”。高中读他写的《岳飞》,印象颇深,文笔细腻,史料翔实,就连备注都颇为考究。据其女儿回忆,《岳飞》是邓老在抗战中写的,里面寄托着他的慷慨报国之心。此外,邓老曾在一个访谈中谈到为陈亮立传的隐含动机:“当时日寇步步进逼,国难日亟,而陈亮正是一位爱国之士;后来我写辛弃疾,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也折射出那一代学者身上所承载的国家和民族使命感。
“风度”之兴趣与专注
再者,除了使命与承担,那代人的“风度”还可以是兴趣与专注。
那个时代,新旧更迭,波澜壮阔,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百花齐放。在此集大成的思潮下,他们做事情都是以对学问的真正热爱、对生命的真正渴求为出发点,这种层面的兴趣与专注,能够让他们远离浮华,专心学问。
说到这,不得不提大语言学家赵元任。据说他一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到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当“老乡”,语言造诣可见一斑。有趣的是,他却对女儿说,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这个“好玩”正是道出了一个真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总有“风度”要传承
如今,那个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但是有些“风度”需要传承。比如兴趣与专注,比如使命与承担,这就是最开始迷惘的我在书中找到的答案。
就我而言,毕业后直接从校门到单位,适应的过程也是由青涩到成熟的蜕变。随着日常业务工作的深入,慢慢感觉到了压力,尤其一些细节的问题。问题积累多了,渐渐也很少去找为什么了,就出现了迷茫期,忙忙碌碌却没有头绪,甚至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担心自己不能将工作完成得尽善尽美。
所幸遇见《民国风度》,遇见了这么多已经故去的大师,正是与文字的对话,让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生命应如何度过。他们担当起他们的使命,他们专注着自己的兴趣,胸有沟壑,从容不乱。“教你们方法容易,难的是教你们剪辑视频、编辑代码时的用心。用心程度多少,直接关系着制作完成时给对方的视觉观感。”这是大学时教我们视频制作的恩师一段话,“用心”两个字,不也是道出了承担和专注?从那以后,对于千头万绪的工作,我不再不安,反而越来越冷静,并学会了抽丝剥茧,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
原创书评,1500字左右,投稿邮箱:w e n x i n ti n g 2 0 @ 163.com
扫描二维码(见本报1版左上角),关注黄海晨刊“读日照”投稿
读者亦可报名参加在日照书城举办的“日照读书会”。
欢迎来稿!
欢迎参加读书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书琴)11月8日,随着迎宾路与公园路交会处西南角大型立柱高炮广告落地,日照市城区大型立柱高炮广告拆除工作就此全部完成。高炮广告是户外广告牌的一种,因有一根很粗的钢管立柱伸向天空,形...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