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在莒齐桓公 日月可鉴山昭昭

农村大众报 2021-09-07 14:52 大字

莒国古城开城之时,游人如织。(莒县文旅局供图)齐长城东段经过的莒县东莞镇,古时隶属莒国。

莒,夏朝为莒部落、莒方国,商朝为姑幕国,周朝为莒国。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记载,“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春秋战国时期,它与齐国、鲁国、楚国等大国,关系或疏或密,时战时和。

自东莞镇政府驻地,向西南方向行约55公里,便可抵达莒国古城。

莒国古城是春秋至战国初期莒国的都城,历经3000余载风雨侵蚀,原城大部分已毁。眼前的莒国古城,是2018年5月正式动工的,2020年底主体基本建成,2021年7月商业街首期开城。开城仅一个月,即接待游客116万人次。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外郭、内城和子城,平面呈重“回”字形。迄今,子城东北角残存的城墙,长约150米、高约8米、宽22米-30米,由黄土夯实而成。拾级而上,俯瞰古城,雄伟壮观之姿尽收眼底。

古城的北门,叫拱辰门。穿门而入,一条宽阔的商业街展现在眼前,两侧皆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右侧第一家,是气势恢宏的城阳王府。莒地在汉代为城阳国,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章为第一代城阳王。城阳王府就是以刘章的府第为原型,来打造的汉代风格主题酒店,这是一处汉文化体验区。紧邻的建筑,叫莒国酒坊。莒地酒文化历史悠久,莒人早在5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

古城内的文化类商铺均设置了参与体验式活动。走进黑陶体验馆,可现场聆听黑陶故事,体验制陶乐趣;走进茶旅情缘商铺,可品好茶,了解茶事、茶俗、茶礼;在剪纸物语厅,可通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过门笺剪纸,了解莒地风土民情。

莒国古城处处浸润着莒文化,也是莒文化展示的平台。比如:莒王宫重点展示宫廷文化,南城墙展示军事文化,百工坊展示市井文化,雕龙苑展示龙学文化,曾子书院展示国学文化,财神庙展示民俗文化。

漫步莒国古城内外,问及莒县特色,当地人会用三个词组来概括——3000年古城、4000年银杏、5000年文字。

4000年银杏,指的是那棵扎根浮来山的天下第一银杏树。它历经4000年风雨洗礼,依然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至于5000年文字,许多人或许感觉有些陌生。走进莒州博物馆“文明曙光”展厅,可见一件高约半米的“炮弹”状文物。“这是镇馆之宝,1960年出土于莒县陵阳河的三只大口尊之一。”讲解员王媛媛娓娓道来,出土之后,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直到1969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展,才被业内专家重新认识,大放异彩。展览前夕,莒州博物馆文博研究员苏兆庆,肩背手提三只大口尊,小心翼翼地乘汽车、坐火车,辗转赶到北京。熟料,大口尊甫一亮相,就成了明星展品,其胸部刻画的“日月山”图案引来众人的目光。

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撰写的论文《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1973年在《文物》杂志发表,文中首次把大口尊上的符号称为文字。其中,“日月山”图案,已具备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于省吾释之为“旦”字。后经专家考证,这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字,比甲骨文要早1500年。

文字是文明史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莒县大口尊上所刻文字的意外发现,一下子把中国文明史往前推进了1500余年。

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毋忘在莒、城阳山中、一箭之仇、管鲍之交、曾子仕莒、莒鲁会盟等成语或典故的发生地与策源地。

鲁庄公九年,即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发生了一件涉及莒与齐、鲁三国的大事。当年,齐公子小白自莒国抢先赶回齐国,争得君位,是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这便是“小白夺权”的故事梗概。“毋忘在莒”,展现的是一部励志大戏,也是不忘初心的文化内涵。“莒鲁会盟”,则蕴含着莒国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力。

莒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它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永凌看来,莒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讲求仪礼、注重仁孝、文武兼备、善于创造、敢为人先。莒县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希江则把莒文化的内在特质概括为一个词“包容”,包容是莒文化自身发展的原生生命力,唯有包容才能吸收、创新、进步,才能与时俱进。

新闻推荐

返程客流递增 各部门积极保障安全顺畅出行

据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樊曦王优玲)“五一”小长假过半,各地出行客流持续高位运行。铁路、电力、民航等部门坚守岗位,强...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