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贡米飘香时

黄海晨报 2020-12-25 10:34 大字

张庆志

中午做饭,蒸了一锅米饭,看着眼前飘香的大米,又想起去年秋季“莒县阎庄镇首届稻田文化节”在笔者的老家——— 沭河岸边的张家当门村开幕,不少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与村民分享丰收的喜悦,共享处处是景、步步生趣的乡村文旅新模式。

节日现场活动丰富多彩,割稻比赛、拔河比赛、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儿童油画采风、稻田文化展示等节目纷呈,广袤的田野里呐喊声、喝彩声响彻云霄;人们品尝着木柴铁锅熬出的鲜米粥、蒸炖出的鲜米饭,体味到了家的温暖,找到了儿时的感觉。在稻田文化节的现场,你会感受到辛勤的劳动,汗水的付出,终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明朝初年,御史裴乾退休回到老家阎庄镇裴家庄(今张家山沟村附近)养老,发现村西玉皇山上被封银矿又被人私自开采,为保护国家矿产资源免遭侵吞,裴御史会同莒州知州,以官府的名义把开矿权收回,整顿矿山秩序,言明开矿律令,所采银两全部上缴国库。在将银两押解京城时,为了确保安全,裴乾在阎庄街设点,大量收购当地产的红莲稻,宣称此稻是皇上钦点的贡品,要直送北京。其实,装运的箱内上为稻米,下是银锭。不成想,皇帝和京城官员在品尝了裴御史分赠的稻米后,纷纷夸赞莒州大米好吃,从此,“莒州贡米”之名便流传下来了。

莒地自唐代开始种植稻谷,历代面积不大,仅在涝洼地带采用直播方式种植。嘉庆元年《莒州志》物产、谷类中记载有稻;民国二十五年版《重修莒志》物产、谷类中记载,稻“分水稻旱稻”“更有香稻,粒赤而小,俗名下马看,即古人所谓红莲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县植稻12330亩,历史上曾有“莒州贡米”“收不收,下莒州”之美誉。

莒县的水稻种植改造始于1958年,1964年在平原区域推广种植,到1999年全县最大面积14.06万亩,最高亩产达579公斤,总产量在7.2万吨以上。

2013年,阎庄镇官保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具体指导下,开始实施杂交水稻高产公关,产量不断攀升,2016年,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平均亩产980.43公斤。袁隆平院士多次深入到阎庄的田间地头,亲力亲为示范指导水稻育苗、种植,开展科学实验,连续三年创造了世界中高纬度水稻高产记录。

目前,随着环青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发展示范区重点工程项目的陆续实施,各级土地保护政策的出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美景,还将在沭河两岸重现,香喷喷的“莒州贡米”,又将端到寻常百姓的饭桌上。

新闻推荐

日照新三力建设成功晋升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全媒体记者周伟通讯员卜志华报道本报讯初冬时节,气温骤降,但对于日照新三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来说,两份“大礼”的到...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