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百余名残疾人住进“百元新家”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李祥勇
时值冬天,莒县城区的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天寒地冻。在莒县福利服装厂内的“莒县残疾人安康中心”里却暖意融融。
12月4日下午,在福利服装厂工作的残疾职工徐淑娜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向车间一旁的“莒县残疾人安康中心”走去,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速度一点儿也不慢。
“走走走,来看看俺刚搬的新家。今天是周末,我准备给孩子做一顿大餐!”徐淑娜边走边高兴地招呼记者到家里坐坐。
这座安康中心是徐淑娜一家三口和厂里119名残疾工友的新家。楼房里,水电暖配套齐全,上下楼有电梯、楼道里还安装了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出入。
“做梦都没想到,俺们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离工作地点也近,太超值了!”徐淑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腿部有残疾,她以前在农村老家种地,很多农活都干不了。后来在城里的企业打工,收入也很低。2006年,她从招工广告上得知莒县福利服装厂招收残疾工人,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这里。让她惊喜的是,不仅收入高了,而且同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关系十分融洽。结婚以后,她与丈夫凑钱在离工厂几公里远的偏僻处买了一套6楼的阁楼居住。但由于腿脚不便,每天上下楼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而且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躲避来往车辆对她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如今,住上了临近车间门口的楼房,让这个三口之家高兴不已。“20年租金共3万块钱,算下来一个月才100多元,我一个月工资就3000多元,收入完全能够养活一家人。今年的年夜饭俺想喊着辛妈妈一起来家里吃。”徐淑娜笑着说。
徐淑娜口中的“辛妈妈”是辛兴芬。1994年服装厂改制后,她开始担任厂长。上任伊始,辛兴芬在搞好经营的同时,不断提供工作岗位吸纳残疾人就业,同时对他们的生活给予人文关怀。
如今,厂里不但按规定为职工缴纳“五险”,还对残疾人食宿免费。对于达到婚育年龄、情投意合的职工,辛兴芬还为他们牵线搭桥,筹办婚礼。在厂里,职工们都亲切地称她“辛妈妈”。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服装厂现有职工258人,其中残疾职工达219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4.8%。然而,在诸多残疾职工中,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在生活上依然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员工的身体情况和残疾程度各有不同,他们每天上班下班走在路上我都不放心,而且很多员工的居住条件很简陋。”辛兴芬说。
为了减少残疾职工的出行距离,服装厂安排72名残疾职工在厂里和厂周围租房住。但因为建成时间太久,房屋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职工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非常迫切;另外,还有20余名残疾职工面临结婚、生子,同样需要解决住房问题。久而久之,这成了辛兴芬心里最大的一块心病。
为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员工的住房难题,莒县召开专题会议,确定由莒县残联牵头协调、莒县财政出资、莒县经济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承建莒县残疾人安康中心。建成后,产权归政府所有,中心的负1层、1层、2层免租赁费;3到11层的67套房屋有偿租赁给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的职工,其中60套分给残疾职工家庭,7套分给单身残疾职工合住。
“厂里的孩子们住上了崭新的家,这比我自己搬进去住还高兴。”看到厂里的残疾职工圆了期盼已久的“住楼梦”,这桩压在辛兴芬心头多年的心事终于得到了却。
残疾员工于纪修自幼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走路很不方便。20多年前,父亲听说莒县福利服装厂给残疾人工作,就把他送到了这里。因为他勤奋好学,很快便在厂里独当一面,辛兴芬给他介绍了对象,现在他们夫妻都是厂里的职工,两人每月的工资有6000多元。
“辛妈妈不仅让俺有了工作,还给俺介绍了对象,现在又帮俺们住上了新房子,真是太好了!”于纪修深情地说。
在辛兴芬看来,残疾员工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是对她多年来辛苦付出的最大回报和肯定。她说:“安康中心解决了残疾员工的后顾之忧,不光他们自己高兴,他们的父母也高兴,我也高兴。我一直心里想着,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都可以养活自己。让他们来这里学习技术、自食其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为他们的家庭解决负担。”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毛德春报道本报讯为加快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莒县A级旅游景区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11月28日,莒县组织...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