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木匠回首往事 靠“手勤心善”活了一辈子

黄海晨报 2020-11-19 08:53 大字

本报特约记者 刘明照

“我每隔5天,就去赶碁山大集,别的集不去了,年龄大了,走不远。再说,孩子们也不让我去。赶这一个集,卖个煎饼篪(chí)子,卖个升(一种计量农具),也卖个镢头把什么的,一集能换个三十五十的就很好了。”今年83岁的孙举让一边用刨子削平新做的升,一边说……

苦难少年

与老母亲相依为命

孙举让是莒县碁山镇大庄坡村人。“我很小的时候,俺父亲就没有了,娘俩过日子。”孙举让大爷说,他这辈子一轱辘一跌的,想想真是不容易,回忆过去的日子,可以说是“从刀尖上过来的”。1961年,自己已经20多岁了,因为家里太穷了,又没有父亲,他和老娘没房子住,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真不好受。

“我至今怎么也忘不了,1964年的时候,我三天吃了4斤梢瓜,生活到了那么艰难。那时候虽然人们的生活普遍都不好,但是我还得加上一个‘更’字。”孙举让大爷回忆说,因为父亲去世早,他和老娘的生活异常艰难,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自己所受的苦难,不是能说出来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那时候走集体,九月天来了一个调令,让我去学养鱼。过了些日子,临沂又来了调令,招工去了第二拖拉机厂。”孙举让大爷说,他在厂子里学了木工活,没想到没多久,上边来了一个“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把那个厂子砍掉了。厂子没了,工人都走了,但是他坚持不走,说自己和老娘过日子,回家连个住处都没有。

后来,实在没办法,还是回家了。回到家后,在一个远房弟弟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一处老地主家的房子,隔出来两间小屋,让他和母亲有个安身之处。孙举让大爷介绍说,在这里住,是和别人一个院子,人家不同意,没办法,他就到处找地方住,那是自己最困难的时候。

患难之交

遇到携手终身的老伴

“1966年,我在医院干点修修补补的木工活,认识了老伴刘兰花。”孙举让大爷介绍,当时刘兰花得了胆道蛔虫病,在医院里住院。她家里也比较困难,家里姊妹又多,他就帮助给打点热水什么的。后来时间长了,两人就产生了感情,走到了一起,成立了家庭。

有了人口,这才像个家庭。孙举让大爷说,自从和老伴结婚后,他凭借木匠手艺,给人盖房、打家具、修补家具、做风箱等,生活慢慢地好起来了,养大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俺这是患难夫妻。现在我试着很高兴啊,大儿在家里干建筑,二儿在大连干装修,人家都说,‘你看人家老孙,两个儿有在外边的,有在家的,很好啊’。”

“我和孩子们说,现在不用你们操心,我自己扒拉点,加上老年补贴,就足够我们生活了,还不用你们给我钱什么的。等过些年,我自己治不了的时候,你们别把我们撇到地上就行了。”孙举让大爷介绍,过去讲“父母在堂,儿不可远游。”那是老古典了,现在这个社会好了,和过去不一样了,人们就像小鸡似的,到处刨着吃,只要能活动,就够吃的。

“年轻的时候,我给人盖屋、做嫁妆、修修补补,现在就是做点传盘(农村传菜上菜的工具)、升、门帘杆子等小东西在大集上卖。”孙举让大爷说,升过去是量粮食的工具,现在做的升,一般都是农村用来上香用的。而传菜用的传盘现在用得也少了,被铁和塑料制品代替了。

知足生活

一生靠4个字支撑

“我这一辈子,就是凭着木匠手艺,给人家修修补补,养大了四个孩子。现在想想过去的日子和现在相比,那真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孙举让大爷说,自己从小吃的苦,到组成家庭,再到生育几个孩子,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磕磕绊绊走过来,想想实在是不容易。好在孩子们都很争气,老两口的身体也还行,现在的日子已经很知足了。

孙举让大爷回忆自己的这一生经历,他说就是靠着“手勤心善”这四个字。“以前我给人家修补个农具什么的,人家要3块钱,我就要2块钱,有生活困难的,我都不要钱,就是互相帮个忙。”孙举让大爷说,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心肠好的人帮助,他也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做人做事。

在这个平房的院子里,孙举让大爷种了一个小菜园,里面有白菜、辣椒、萝卜等蔬菜。自己想吃什么,就随手薅棵菜,不仅新鲜,还省下买菜的钱了。平时在家里没事的时候,浇浇菜、除除草,就当锻炼身体了。

“孩子不让干了,我现在也不买木头了,就是用家里存的木头做点小东西去卖,换个零花钱。”孙举让大爷介绍,他5天赶一个碁山大集,集市离他家也不远,走着去五分钟就到了。他说,自己勤劳了一辈子了,闲不住,如果生活中没事干,就像少了点什么一样。

闲不住的孙举让大爷,每天在家里忙活着,从不站墙根晒太阳,也不会打麻将、打扑克,更不会跳广场舞。除了每5天赶一个大集外,其余的时间就是陪伴老伴、做做木工活,晚年生活既充实又幸福。

新闻推荐

陵阳街道把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本报通讯员莒宣报道本报讯近期,省委书记刘家义、市委书记张惠分别就《海口市政协委员袁慧鹰关于深圳市营商环境的...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