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做好“三则运算”打造河湖“清净美”
全媒体记者 厉 倩通讯员 翟淑涛 于澜 报道
本报讯 两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今年莒县水环境持续向好的态势:1—6月份水环境质量指数为1.771,位列全市第一;1—8月沭河水质与2015年相比,COD改善率26.1%,氨氮改善率55.5%。这份良好的水生态报表,得益于莒县做好“减法”“加法”“乘法”三则运算,创新推动河湖长制落地落实。
秉持治河先治污的理念,莒县运用“减法”清源,重拳出击整治散乱污企业,依法关停430家,排查整治河道排污口813处,特别是对已成为全县特色产业集群的塑料产业,关停取缔“小造粒”企业172家,通过治污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杜绝污水直排河湖。
在力控污染源的同时,莒县创新“加法”思维,从面、线、点三个方面做文章,全力恢复河湖生态。
——面上,连续5年实施“林水会战”,完成造林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3.6个百分点;新建改建各类水利工程1677处,完成投资42.44亿元,增加蓄水250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
——线上,抓住沭河这一重点,对12条一级支流进行系统治理,河湖清违1015项,并沿沭河修建了25公里的沭河国家湿地公园;今冬明春重点实施投资6.7亿元的沭河上游堤防加固工程,将治理沭河62公里,沭河河道生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点上,不断延伸治理触角,河道治理从“源头骨干”转入“毛细血管”,共治理村庄汪塘、门前河529处,老百姓家门口的水活了、景美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昙花一现不是目的,绿水长流才是幸福。聚焦巩固好河湖治理成效,真正为群众和经济发展营造稳定优质的水生态环境,莒县追求“乘法”效应,创新河湖长制管理机制,运用市场化、智慧化、制度化方式,推行“河湖长制+公司化管护”,对12条重点河道、210座小型水库,由国有公司统一管护,变“多头管”为“一头管”,变行政管理为企业管护,对525名河管员进行统一管理考核,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不合格直接淘汰。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志愿者力量,选聘360名志愿河湖长齐抓共管,有效提高了河湖管护水平。
为排除监管盲区和空白点,莒县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智慧河湖长管理考核平台,整合了108处摄像点,采用无人机、河湖长在线打卡、手机APP等手段实时监控,实现问题即时交办、水质有效监控、成效全程可见。
不仅如此,莒县还严格实行“四个一”督考机制,结合《问政时刻》河湖长专栏,对暗访发现问题揭丑亮短、全县曝光,并将河湖长制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考核,通过系列制度的实施,倒逼河湖长制落到实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把每一条河流都打造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富民廊道,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莒县水利局局长宋晓军说。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李晓萌报道本报讯11月7日,“冬游齐鲁·阳光日照”惠民季暨浮来山福寿文化节启动仪式在浮来山风景区举行。...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