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250余万元,开办15处“摆渡”爱心食堂,党员滕兆敏 让375名失能贫困老人吃上免费午餐
有了钱物,高龄孤寡老人、失能半失能人员、残障人士,却因身体原因依然没有能力给自己做一顿热乎饭。如何帮他们不仅脱了贫,还能解了困?自打2016年有了“摆渡”爱心食堂,日照市300多位特困老人就吃上了热乎乎的免费午餐,从此告别“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滕兆敏是日照市“摆渡”爱心食堂公益项目的发起人。自2016年以来,滕兆敏带领日照市扶贫志愿者协会,先后筹集资金250余万元,开办了15处“摆渡”爱心食堂,至今已为375名农村失能贫困老人提供免费午餐16万余份,并为15名贫困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开办“摆渡”爱心食堂,是因为滕兆敏在开展帮扶活动中了解到,偏远农村有部分贫困人员虽有低保,也有米面,却因高龄孤寡、残障、失能、半失能等自身原因,存在“吃饭难”问题。滕兆敏决定从最紧急的吃饭问题入手——在贫困孤寡、失能半失能老人相对集中的偏远农村,以开办爱心食堂的方式,为他们解决吃饭难题。食堂的名字就取作“摆渡”,意为志愿者们当好爱心“摆渡人”,将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老人“摆渡”到幸福的彼岸。
想法有了,房、钱、人哪里来?没房,滕兆敏就到村里到处打听有无闲置民房可以租赁;没钱,滕兆敏带领协会骨干先凑分子垫底,再四处化缘。就这样,2016年11月,滕兆敏创办的日照市第一家“摆渡”爱心食堂,在莒县龙山镇北上涧村开业了。食堂第一天开餐时的情景,让滕兆敏终身难忘。那些平时饥一顿饱一顿的老人饭量大得惊人,一位叫董向洲的老人一顿吃下了3碗菜、8个馒头。他说,“这是我这些年吃得最饱的一顿饭。”
既然开,就要坚持开下去,让老人们一直有饭吃,这是滕兆敏当时的心声,也成了他此后最大的信念。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食堂办起来以后,米面油、肉菜蛋、水电气,少了哪一样也不行。但滕兆敏认定,办就高标准地办。他带领志愿者在每一处爱心食堂都设置了厨房、餐厅、超市、活动室、休息室等场所,统一配备炊具、餐具等设施。食堂每月公开账目,所需食材由志愿者统一采购配送,保障每日用餐的营养与安全。
办,就不让一个贫困老人掉队。食堂帮扶对象由食堂落地村村委会推荐,滕兆敏带人挨家挨户走访核实,经村级公示后最终确定帮扶对象。
办,就不能再给老人造成负担。“摆渡”爱心食堂对受助老人免费开放,老人们不需花一分钱就可以在食堂吃到一顿免费午餐。
滕兆敏聘请村内中年贫困妇女到食堂工作,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和日间照料服务。这些特困老人不仅吃上了热乎饭,也由此得到了基本的照料,“摆渡”爱心食堂成为这些孤独老人一个温暖的家。
东港区陈疃镇上蔡庄村有位叫张茂分的老人,有一次连续两天没去食堂,负责做饭的员工担心出现意外便找上门。到老人家一看,人已经高烧虚脱,话都说不清了。员工赶紧联系村里医生,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从此,张茂分逢人便说,“是食堂救了俺一命。”
哪里有老人需要这口热乎饭,滕兆敏就带领日照市扶贫志愿者协会把爱心食堂开到哪里去。爱心食堂从1家开到了15家,滕兆敏也成了375位老人口中的“滕儿”和“当家的”,成了他们的牵挂。
那些贫困老人,以前大多不修边幅、精神不振,到食堂吃饭后,他们开始慢慢注重起穿衣打扮、个人卫生了,人也有了精神,对党对社会充满了感激。
东港区陈疃镇堰村51岁的彭军贤患侏儒症,常受人歧视,但当看到经常有志愿者去食堂服务,他也主动到食堂去帮忙。一天,他郑重找到志愿者说:“我无以为报,还得托你个事儿,要是我哪天走了,拜托你把我遗体捐献了吧,也做次志愿者。”
办起了“摆渡”爱心食堂的村庄,村风也变得越来越好。很多村民将自家种的菜、打的粮送往食堂。每逢端午节、九九老人节这些传统节日,村里的大嫂们自发地挎上整篮子的鸡蛋、大米,到食堂一起给老人们包粽子、包饺子,邻里守望相助、敬老孝老爱老蔚然成风。
众多社会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进来,为食堂开办献上一己之力。在日照市区卖肉的刘永保,家境并不宽裕,但听说“摆渡”爱心食堂后,便经常抽时间带上几十斤鲜肉,到食堂帮忙做饭,和老人们拉拉家常,四年免费为食堂送肉600多斤。
据悉,为让食堂能够长久的开办下去,滕兆敏作为日照市扶贫志愿者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和协会的志愿者们集思广益,不断优化食堂发展模式,现已形成了以政府支持、企业合作、网络众筹为主的多方融合与“摆渡超市、摆渡光伏、摆渡菜园”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解决了食堂“自我造血”与“持续运行”之间的矛盾。随着不断加入的爱心接力,“摆渡”爱心食堂已然成为一个摆渡爱心、盛放爱心、收获爱心的港湾。
新闻推荐
本报特约记者刘明照“最近,我在创作取材于《诗经》上有关爱情题材的核雕作品,已经完成5件作品了,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创作...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