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一场美丽“砚遇”
全媒体记者 谢岩
三月的春雨扑头盖脸,甫一下车,赵世霞就淋得半透,顾不上拿伞,“快!快!就是这些个石头核!快搬车上来!”“那不就是土疙瘩嘛!”坐在副驾位上的爱人不以为然地拿起雨伞,打开车门撑起伞,才下了车。
赵世霞绕过车头,一把夺过伞,给爱人撑着,拉着他就往地里走。下过雨的坡地,那叫一个粘,顾不上稀泥沾了满脚,赵世霞只催促着爱人去搬石头。
2018年,莒县寨里乡龙尾村。雨中的春日田野,仿佛笼上了一层轻纱。
拉了满满一后备厢的“土疙瘩”,赵世霞一边开着车,一边觉得心都要激动得跳出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土疙瘩,这,可是传说中千金难求的“龙尾石”!
与砚相遇萌生“十年计划”
龙尾砚,又称东坡龙尾砚,隶属中国四大名砚的鲁砚系列。因制砚原料产于莒县寨里乡龙尾村而得名,以材质的独特和文化价值的卓异而声闻遐迩。
赵世霞冒着大雨拉回来的“土疙瘩”,就是制作龙尾砚的龙尾石。
在寻常人眼中,这些“土疙瘩”毫不起眼,可是在大雨的冲刷下,赵世霞一眼看出,这些石块无一例外地呈现马蹄状!
多年在奇石中浸润,赵世霞立马断定,这一定是龙尾石!
清水冲洗,再用软毛刷刷去凹凸不平的表面上的泥土,果然,墨黑色的原石显露出来,赵世霞喜出望外!
童年时,赵世霞的父亲在莒县兰家官庄陶瓷厂工作,她常和父亲一起上山挖土,每每遇到颜色形状新奇的石头,赵世霞就拣回家。这个爱好维持了数十年。
生活中、书本上,赵世霞处处留意石头,不同的质地、纹理、颜色、形状,蜂窝石、灵芝石、火石……她不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以石会友中,赵世霞接触到莒地流传久远的手工浮来砚技艺。
莒县所产的砚台,统称浮来砚。被誉为“贡品”的浮来砚,始于唐,盛于宋明,是鲁砚中数量稀少的品种。浮来砚石产于浮来山一带,包含有莒县夏庄的浮来玉,寨里的龙尾砚,洛河的温石砚,浮来山的龟石砚,刘官庄砚疃之石所做的砚台等。
“浮来砚是随形砚,首先取决于石头的天然形状和纹理,然后因势象形,精心设计,匠心打磨雕刻。”浮来砚,在天然石的基础上,随形随色设计雕刻,混沌的原石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一次与砚台的相遇,让“石头迷”赵世霞立刻变成了“砚台迷”。2007年,浮来砚手工技艺被列入日照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赵世霞跟随莒县浮来砚手工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杜廷相学习制作手工砚的基本技艺。之后,她加入山东省鲁砚协会,每年自费参加协会培训,向姜书璞、高星阳等砚文化专家请教,不断提高设计和雕刻水平。
采掘、选石、构画、雕琢……全部手工完成,崮山、砚疃、龙尾村……从2008年起,一辆白色卡罗拉就经常出现在村民的视线中。赵世霞用车轮和脚印丈量了附近山河村庄的土地,镐、锹,农村出生的她,用起这些农具得心应手,却是为了刨石头。
“大姐来!现在干啥都挣钱,你为啥非得干这样的重活?”附近村庄的大姑娘小媳妇儿,见了赵世霞刨石头、搬石头,都不解地劝她,有的甚至还要介绍她去附近的农产品加工厂做工。
可是赵世霞乐在其中。每年的10月、11月、12月,农闲时分,树木凋零,土地赋闲,山石得以裸露,是赵世霞寻找石头的最佳时节,穆家沟的农家小院里,一打开两扇红漆的铁门,一堆原石呈现眼前!进了院,随处可见石头,打开西厢房的门,一堆原石一直摞到天花板!
解石、打磨、雕刻、镂花……有时一方砚台要连着忙十多天,即使是一方简约的小型仿古砚,也得精雕细磨两三天。
“从2009年起,我就有个‘十年计划’!”赵世霞爽朗地笑了,“计划在十年后,开一家砚石博物馆!”
一场“砚遇”成就美丽故事
北宋年间,莒县隶属密州,熙宁四年(1070)前后,孔毅甫任密州教授时,听闻龙尾砚在莒,亲自到莒县龙尾村取石并赋诗:“莒台东向情无限,那更秋风作暮寒。”
当孔毅甫把龙尾砚寄给好友苏轼时,苏轼作《孔毅甫龙尾石砚铭》:“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熙宁七年苏轼如愿调任密州任太守,自己或委托他人曾多次到龙尾村取龙尾石制砚。民国25年,庄陔兰主编的《重修莒志》有记:“龙尾石产莒东南乡龙尾村。苏东坡守密州,取此石制砚,为之作铭。”
2019年,赵世霞终于完成她的“十年计划”——世昌砚石博物馆在莒县峤山镇穆家沟村落成。二楼的展厅里,是她十余年来,亲手做成的五百余方浮来砚。
展厅的角落里,两方马蹄形的原石卧在台下,石上覆着一层土,偶有一两处,露出原石的墨青色来。这两方原石,正是2018年春天,赵世霞冒雨从寨里镇龙尾村搬回来的龙尾石。还有一部分,被赵世霞精工细磨,做成了龙尾砚。
“龙尾石做砚,当真是‘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有缘得到这些龙尾石,我都没舍得雕花,只是做成了钟形砚、蝉形砚、凤字砚、箕形砚等仿古砚,看这方,是仿古的抄手砚。这块石料难得,比较大,才能做成中空的簸箕形,利于抄手进去拿取;看这里,是上亿年形成的天然云母,可遇不可求!”赵世霞小心翼翼地拿起龙尾砚中最大的一方抄手砚,轻轻抚摸着。
除了古朴、端方的仿古龙尾砚,“袋袋鼠钱”“松鹤延年”“喜从天降”“一夜成名”……别具匠心的设计、细致精巧的刀工,展现了浮来砚作为随形砚的巨大魅力。“这是砚塘,这里是砚池,这方石头只能做个微汪。”赵世霞摩挲着每一方亲手做出的砚台,讲述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莒地崮山的石头,解到一半,石头一侧黄色的纹理竟颇有松枝的虬劲,而另一侧则莹碧如玉,赵世霞因势就形,将黄色一侧设计为松树,雕刻出树干、树枝和松针;树下,则浮雕出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
一方温石,解开后,金黄的细线上下贯通,仿佛一道金光从天而降,赵世霞在边缘浮雕出一只蜘蛛,惟妙惟肖,仿佛刚从这根金丝上一路吐丝而下……
“没有任何两方砚台是一模一样的。原石不同,随形、随质为砚,每一方都独一无二。”赵世霞的工作台上,刚刚完工莒文化元素系列砚台,上刻鸟形鬶、银杏叶、刘勰人物像等,“这些还需用砂纸打磨一遍;人物的胡子再一丝一丝刻一遍,以后得戴老花镜喽!”1968年出生的赵世霞,已年过半百。2019年,她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作品在中国艺术品博览会、优秀砚雕师评鉴交流中屡次获奖。
工作室中,陈列着数十块莒地原石,中间一条长案上,赵世霞自制的刻刀数十把,亲手解开的原石十数方,可供前来参观的人们体验手工制作浮来砚。每年暑假,还有中小学生前来参加非遗研学。
大自然赋予这方土地至美的原石,老祖宗充分利用并留下手工制作浮来砚的珍贵技艺,“有缘有幸与砚相遇,把一方方古朴的原石,打磨雕琢成精美的砚台,每一方砚台都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我想与更多的人分享!”赵世霞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找到真正热爱这门技艺的人,把浮来砚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霞通讯员张中昌魏代峰)“五一”假期期间,莒县市场监管局开展了全县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统筹做好疫情防...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