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 青春,在战天斗地中昂扬绽放
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50后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段时间里,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那时候,物质生活的匮乏,是到一粒米、一棵菜都要数算着,留给家里的“整劳力”吃的程度,撸槐花、挖野菜都算是打牙祭,但精神上的激越昂扬,却是饱满丰盈。
因为他们比现在的人更加清楚,接到手里的,是无数革命先驱用生命捍卫的山河,当接力棒交到自己手里,由争取自由到吃饱肚子的时代责任转变,需要自己完成。
翻开那段青春岁月,一个传奇故事无法被忽略,那就是1959年末、1960年初,莒县青峰岭水库的第一次动工建设。
那是一个机械奇缺的年代,要搞什么工程,靠得多是人工的力量。什么是“人工的力量”?说白了就是一锨一镐一锄头、肩挑人扛小车推。
“那时候缺吃缺穿啥都缺,可不缺的就是一口气。”一位当年参与过青峰岭水库建设的老党员曹建竹告诉记者,那口气,是在苦难中磨砺出来的,是咬紧了牙根必须改变现状、建设家园的“不得不”,憋着一股子劲,横下一颗心,荒山需要整,就扎根在山上,河道需要挖,就扎根在河里。
这样想来,他们的青春,应该是充满着尘土飞扬,充满着泥泞艰涩的,可在他们记忆中,却是珍贵而丰富多彩:“俺们从干给群众看,到带着群众干,能下手的都下手了,一起喊着号子,一起加油,一起吃饭,谁也不愿落后。”那个场面,是白天黑夜连轴转的场面,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场面,如今我们认为的万般辛苦,在他们当时,不能说是甘之如饴,却也算得上拍着胸脯昂着头自豪的事。
直到现在,那也是值得自豪的壮举:总库容4.1亿立方米、位居全省第四大水库,8个月完工并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在机械奇缺的年代创下速度质量双奇迹。创下这个奇迹的,是全县17个公社、3万余民工、1600多名老党员,和他们青春岁月里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不息韧性。
那段激昂的鏖战,给很多年轻女性留下了永久的创痛,冰冷河水的刺激和繁重的劳动,让她们落下了一生的病根,有些甚至失去了生育能力。而另一些身强体壮的男劳力,也数次累倒在工地上,抢救醒来再到工地上接着干。如果问,后悔吗,他们却说:“没法后悔,那时候需要,就得这么干,不然以后怎么办。”
所以很多40后、50后对青春的回忆,就是对“拼”的回忆。基础差、条件差,但昂首阔步追逐未来的胆识从来不差。
1952年出生的何洪福,就将自己的命运与莒县龙山镇的水利工程紧紧捆绑在了一起。1976年就任水利站站长那年,何洪福24岁,翻开他的青春,写满的是一座座水库、塘坝、管道、水渠、灌渠……
龙山镇山脉连绵,自古缺水,全镇56个村子,缺水村就有34个。缺水到什么程度?有个名叫匡家沟的村子,就是因为缺水,11年没娶进一个媳妇。
为了能让匡家沟通上自来水,何洪福背上煎饼卷一头扎在了村里:“头拱地也得让乡亲们喝上水!”有多难?环境缺水、地势复杂、财力不足,还要保证水质水量。这些包袱,何洪福要咬着后槽牙啃硬骨头一点点“啃”下来。
通水那天,村里80岁的老大娘眼泪跟自来水一起落下来,她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接了第一碗水,端给何洪福:“第一碗水应该给共产党员喝,何同志,你是党员,你就喝了吧!”当年,匡家沟村娶进了9个媳妇。
1999年,47岁的何洪福因过度劳累倒在了水利项目现场,但数年之后,他的儿子何玉水,也在与父亲一般的青春年华,接过了父亲苦心经营的13座中小型水库、1084座石拱坝、谷坊,359座桥涵、200多公里地下管道和91公里灌渠,将自己的青春继续与龙山镇的水利事业“绑定”在一起。
那时起,村民们熟悉的“护水人”由“小何”变为“老何”,又由“老何”变为“小何”,再次由“小何”变为“老何”。但是对水的情怀依然如故,涓滴呵护、昼夜牵挂,一直到2019年,何玉水调任至安庄镇,依然投身于水利事业。前后两代“老何”,44年初心未改。
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也许不是生就丰繁富饶,也许不是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垂青,而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否拥有一种精神、一份气概,以滴水穿石、生生不息的韧性,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青春融入这块土地,和着血汗,踏石留痕地一步步凿出前路、凿出希望。
也许那些青春岁月里所经受的磨难,如今我们难以感同身受地想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今天我们生活中所建设的一点一滴、所享受的一分一秒,都是成就在他们的肩膀之上。
青春岁月总会逝去,但是历史不会忘记那些曾经的豪迈与荣光。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蒋月阳)为表彰先进,宣传先进,激励全国团员、团干部和各级团组织奋发有为、再创佳绩,共青团中央近日下发关于...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