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情缘萦初心

黄海晨报 2020-04-27 09:31 大字

冯爱霞

“自古诗人多茶客,清茗一盏酬知音。”当文学遇见家乡,家乡遇到茶园,茶园里有我童年的印象,那将发生怎样的激情碰撞?

茶旅

我是日照莒县的女子,来到江南,每次回老家总忘不掉带些家乡茶,所以故乡的味道在舌尖久久回味,那种味道来自日照绿茶之香 。。一壶家乡茶,伴我走天涯。人生就是这么奇缘,许多分离是为了今天更好地遇见。

“好客山东,毋忘在莒”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百名作家,来到了莒县夏庄浮来青旅游度假区,当我踏上这块热土,一股情愫油然而生。我的家乡莒县,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小城,莒文化与鲁文化、齐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一座名山浮来山,千年古刹定林寺,为南北朝《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故居所在地,一棵四千年的天下第一银杏树傲然屹立,见证着莒国大地沧桑巨变。浮来山脉南麓的夏庄浮来青茶,被誉为“江北第一茶”。

夏庄还是我童年时代,曾驻足的一个家园,当年5岁的我清晰记得,我们一家人随父亲军队转业来到这里,生活了四年后,又跟随父亲的调任离开了,在这片故土上,有我童年的记忆,有父母亲走过的足迹。

四十年后的今天,夏庄旧貌换新颜,美丽的乡村散发出迷人的神韵。我找不到记忆中泥泞的小路,奔向了一条通往浮来青度假区的宽广大道,大门内一座十多米高的铜像,种茶始祖吴理真,目光炯炯,好似见证着茶园的辉煌。一排穿着汉服的铜像仕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那谦恭的敬茶礼,好像正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

徜徉在茶园内,处处感受到茶文化的底蕴。度假区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以原生态有机浮来青茶园为主;北部以“茶文化”为主题,融合生态、休闲、度假、养生。我到今天才明白,60多年前,这里曾孕育了一场茶的伟大变革,原来家乡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姑娘”,她的娘家是我现在居住的南方,嫁到了北方,已扎根发芽。

更令我唏嘘不已的是,原来我的父亲,也如茶水中的一枚茶叶,在“南茶北引”创举中,散发出了一缕清香。

情缘

在“南茶北引纪念馆”中的墙壁和回廊里,一段段文字和一张张图片,讲述着“南茶北引”的历史。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古茶树多生长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南方,不宜在干旱少雨的北方种植,此前西方科学家也曾提出了“北纬30度以北地区不能种茶”的学说。1954年,毛主席倡议让即将从浙江调任到山东的谭启龙省长,把南方的茶叶引种到山东去,由于经验缺乏,一批农业科学家和茶农遭遇了一次次无情的失败,后经过辛苦耕耘探索,终于在1966年时将茶叶的“火种”引入山东,历史上将这事件称之为“南茶北引”。夏庄就是我国“南茶北引”最早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原来家乡茶,还有这段坎坷的历史,正当我惊叹时,史料记载中几个熟悉的字符,跳进了我的眼帘:“……1976年前后重点进行茶叶的栽培管理、越冬技术攻关和茶农技能培训;1978年在夏庄公社马坡岭组建了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站,莒县茶叶面积也大规模发展,整个夏庄至1979年达到近万亩。1979年夏庄茶厂成立。”

1976年至1979年,这不正是我家在夏庄居住的时间段吗?那时,莒县还属临沂地区。“马坡岭、长虹岭”这熟悉的名字像一个个密码,开启了我四十年前尘封的大门。记得父亲对母亲说:“过去跟着毛主席军队打天下,现在转业来到地方,也有一项毛主席号召的伟大壮举,上级组织领导和我谈话时说,这是对我的信任,鼓励我继续发扬军队的革命精神,充实到队伍中去,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啊!”当时,我不明白父亲说的伟业是什么。

解放前,16岁的父亲参加革命,转战南北,于1976年军转业来到夏庄公社,任供销社书记主持工作。父亲到任后,除了抓好供销社工作,时常吃上降压药,就骑着大金鹿自行车披星戴月,往乡村跑,“马坡村、长虹岭、小窝疃”时常挂在嘴边,和茶科技人员、茶农打成一片。那时山岭多,土地少,父亲就和当地干群一起,开荒山、荒岭,种茶、栽树、修坝,和农民兄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百姓亲切地喊“看!冯书记,又来了!”在计划经济年代,基础薄弱,供销合作社的农具、化肥、农药优先供应给茶农使用。那年冬天异常寒冷,塑料膜严重匮乏,父亲担心茶树会冻死,就和技术员、茶农们一起想各种土办法,用麦秸棵棵包裹,穿上了草衣的茶树苗,终于安全过了冬。

由于父亲忙工作,经常在外,受累的母亲不知得了什么重病,卧床不起高烧不退,只有6岁的我在家,不知所措,我哭着喊着:“妈妈,你这是怎么了?”母亲呻吟地说:“我可能不行了,上邻居家……”说完就昏迷了过去。后经邻居家的帮忙,半个多月没露面的父亲来了,我大哭着扑向了父亲,原来他是检查茶叶的收购、供销工作去了。经过抢救,母亲得救了,医生说母亲体温竟达到了41℃,再晚一两个小时,人就没命了。父亲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愧疚地说:“我上马坡岭茶园了,你受累了。”

我现在才恍然大悟,父亲常蹲点的地方,就是今天我来到的这片土地!

有一天,父亲从岭上回家,高兴地对母亲说,茶叶科技试验站成立了,有位任站长也曾当过兵,年龄和他相仿,性格耿直,作风一致,合作起来非常投机,每次开会,他们都倡导大家要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学习低矮栽培、防护等技术,要像侍弄月子里的婴儿一样照顾好小茶苗。现在想来,父亲说的站长,可能就是后来被授予“南茶北引功勋茶人”称号、第一任茶叶研究所站长任介民吧。

一次,父亲从县里开会回来,脸上挂着笑容,说夏庄茶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父亲那眉开眼笑的样子,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当天,他高兴地请邻居们品茶,提建议,母亲在院内放了一张低矮的大圆桌,茶杯不够,就用大碗,不停地烧水、冲茶。大叶茶在沸水的冲泡下,上下翻腾,院子里萦绕着清香,开始时大人们一饮而尽,然后才一口一口地喝,边品边砸着嘴说:“好茶!好茶!提神有劲,喝了自家茶,干活也带劲!”茶香、笑声和干杯声交织在一起,像过年一样热闹。我坐在父亲身边,听他们讲茶的故事,向往着有一天,也能到那片茶园去看一看。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四十年。

1979年,夏庄茶厂成立了,父亲再次被组织调动,到别处任职,我们家也随之搬走了。

在后来的岁月里,父亲还一直挂念着茶业发展,很多年后,一位老朋友激动地告诉他,经农业部核准,茶叶试验站移茶苗300株,帮助朝鲜引种鲁茶获得了成功,金日成评语是“从此结束了朝鲜无茶的历史”。这对于进一步增强中朝友谊意义重大。老朋友之所以告诉父亲,就是因为懂得,父亲一直念想着这些茶,还因为他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

四十年沧海桑田,父亲早已离开了我们,直到今天我参观了浮来青度假区,才明白,原来父亲所说的伟大壮举,就是“南茶北引”。父亲与千千万万个在“南茶北引”创举中,默默做出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一样,“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初心

一片茶叶,一份坚守,一次创举,一种精神。

“南茶北引”不仅是传承发展的壮举,也是思想观念上的解放和转变。面对获得的无数奖牌,他们说:“每时每刻,我们都在突破,每分每秒,我们都在收获,那记载了日照茶人奋斗拼搏的足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风云的变幻,仅靠种茶、卖茶,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长此以往,势必萎缩,甚至倒退。日照绿茶人本着对茶的感悟与执着,秉承一代代茶人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品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尝试、创新、传承,倡导绿色消费,做有机产品,坚持科技兴茶与传承茶旅文化相结合,引领行业发展。现在的度假区内可谓春品茶、夏垂钓、秋采摘、冬滑雪,抗日战争纪念馆、书画苑展览等,让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先辈,传承优秀文化,继往开来。

清晨,观光车缓缓穿行于茶园间,此时薄雾升起,一片片绿色呈现在眼前,层层叠叠的海洋里,茶姑娘在连绵的茶田中辛勤劳作,茶园与松林、山水、薄雾相依,松柏形成了天然屏障,微喷灌溉如江南蒙蒙的细雨飘洒而下,林间鸟鸣啾啾,是不使用化肥、不打化学农药的无公害茶园。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土地的感恩,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我走在了曾是父辈们为之奋斗的茶园,这片土地,浸透着无数茶人们耕耘的汗水。一阵清香扑面而来,清爽,弥漫了我的心际,那每一片绿叶,都赋予了穿越古今的生命传奇,我似乎看到了那些父辈们,正凝望着现在的茶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不是游客,只是故人归。席间,吃着家乡土菜,茶叶做的美食,品着绿茶,看着曼妙的采茶舞,晚会的篝火,映红了每位作家的面庞,大家唱歌跳舞、吟诗作赋。我也深情朗诵了一首即兴作的诗歌《我骄傲,我是日照人》,以表达我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他们不仅是莒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象征,更是承载了家乡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希冀。如今,他们将再一次见证莒城的崛起,一座延续莒文化的千年古城,正从蓝图走进现实,等我再次投入你的怀抱,我的故乡,将会变成众归所望的模样……

毋忘在莒,勿忘来时路!茶旅浮来青,情缘萦初心!

新闻推荐

让疫情防控物资“晒在阳光下”

全媒体记者管玉杰通讯员吕春农陈修华日前,莒县审计局工作人员来到莒县慈善总会,对该单位接收的社会捐款、物资等逐项进...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