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活36计之七 听倪守晓讲“灰红壶”的故事
孙小荣
在我们寻访日照的那段日子,退伍军人倪守晓很沮丧。这几年来,他一直在试验烧制灰陶产品,每烧制一窑,出货都是灰色的,即便有色差,也不会太大。就在前几天,倪
守晓烧制的一窑茶具,却不是纯灰色的,而是一半赤红,一半灰色。
当倪守晓把一个个半红半黑的陶器从窑里取出来时,他就很疑惑,工序流程各个环节操作都没问题,怎么会烧出这样的“怪胎”,这是他以前的经验中没有过的。在倪守晓看来,这无疑又是一次失败的试验。
郁闷的倪守晓把这些“怪胎”拍成照片发给远在淄博的“陶友”,没想到对方惊为“神器”,不仅当即拍板收购了这窑残货,在收到货后,又给他下订单打款,要求再赶烧几窑——— 有人就喜欢这样不合常态的陶器。
可惜,倪守晓再也烧制不出那种灰红相间的“怪胎”,它们竟成了绝品。倪守晓陷入了深深的沮丧,倒不是因为错失订单,而是自己期待的灰陶作品,一直尚未出现。
冷漠的“陶人”
认识倪守晓以及了解莒县灰陶,纯属意外,因为此人此物都不在我们的寻访之列。而这个意外,的确是我在日照寻访期间的惊喜之一,就像倪守晓意外烧制了一窑获得别人喜欢的奇特陶器。
中午,莒县羊肉羊汤吃饱喝足,莒县文旅局副局长张希江说,带我去见一个制作灰陶的人,他信心十足地断定,相对于我寻访计划清单上所列的其他项,我肯定会对这个制作灰陶的人及他的故事更感兴趣。
饭后总是容易犯困,前去的路上,车轱辘一摇晃,我就眯着了。等车停下时,自然醒来,到了一个村庄,一排新建成的二层商铺,只有顶头的一间卷闸门开着。张希江带着我径直闯了进去,好似入自家门。
大厅即是作坊,也是陈列厅,被货架挤得满满当当,货架上又满满当当地挤着各种各样的陶器,茶壶、茶碗、茶杯、茶盘、茶洗、托、茶罐、公杯、陶瓶、摆件······平时在茶具馆看到的器物,大多数在这里能看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只不过,这里的器具都是灰头土脸的,看上去不怎么精致,底部刻有“陶源莒”三字。
所谓灰陶,就是灰色的陶器,张希江给我讲,这些陶器都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且都是试验品。我内心见多识广的假清高开始作祟,汝窑、耀州窑、官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和哥窑“八大窑”作品都见过,大多数窑址也都去过,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陶器也见过不少,别拿这些土了吧唧的试验品来忽悠我。
这时,一位身材健硕的中年男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展厅,只低声说“:进后边来吧!”就不管不顾地自己转身走进了后院。张希江和我尾随而去,遍地是灰尘和破碎的陶片,腿脚所到之处,嘎巴嘎巴响声一片。后院有一个电窑炉,炉门开着,经过它时还能感觉到余热。地面上凌乱地堆着塑料筐,里面装满了陶器。四周货架上也摆放着各种陶器。不一样的是,在这些陶器中,我看到颇似宜兴紫砂的红色陶器。
张希江介绍我们认识,我伸出手想跟眼前这位师傅握手时,他伸出沾满土灰的双手给我看,一丝苦笑划过嘴角。然后,他递来一根烟,算是见面礼。他点燃一根烟,叼在嘴上,蹲下身子,看着框里刚出炉的陶器,眉头紧锁,不声不响地陷入沉思,旁若无人。
“难道工匠都是这么冷漠吗?”我心里有些愤愤不平。
当我称他“师傅”时,他说:“我不是师傅,师傅在楼上!”我说,“那你是老板喽?”他说:“算是吧!”我又问,灰陶跟其他陶器有何不同,产品销量情况,他说,不同就是我的是莒县灰陶,现在也没销量,还没推向市场。然后,又陷入沉默,凝视着眼前木框里的陶器,时而摇头叹息。
这就是倪守晓,在他没有给我讲述本文开头那段“灰红器”故事之前,一根烟抽完,我甚至产生了转身离去的冲动,我受不了访谈中的这种冷漠造成的冷场,话不投机谈不出什么内容。
在倪守晓凝视的塑料筐里,我看到几只灰红相间的壶,混杂在土灰色的壶里,鹤立群雄,格外显眼,就像在烧制的过程中,有一半被装进了隔热的器具中,受到了特殊保护,没有烧透。
我小时候曾用泥巴捏出各种模型,然后在自制的土窑里烧,由于火力不足,烧出来的东西大多是红色的。就像我们平常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的红砖,那是没有烧透,窑变不彻底,保留有一定的泥土柔韧性。用我们老家烧窑匠的话说,“烧过劲儿”的砖,是青色的,硬而脆,不适合建高楼大厦。我们经常会在低矮的传统民居或历史遗址中,看到青色的砖。陶器不同的色彩,是由不同的温度煅烧产生窑变而形成的,因此,温控对于烧制陶器而言特别重要。
在另一个框里,则有两把深红色的壶,比灰壶亮丽耀眼,形似宜兴紫砂,又比宜兴紫砂色彩深。这就是倪守晓的困惑之处,当他再想烧制灰红色陶器时,不是烧成了灰陶,就是烧成了红陶。究竟是何原因,倪守晓和他的师傅,反复试验、复盘,还是不得其解。
退伍军人的理想
听倪守晓讲述“灰红壶”的故事,我不由得想起钧窑的“开片”工艺。原本是刚出窑的瓷器淋了雨,冷热骤遇“惊”出了一身裂纹,算是废品了,却不曾想意外流传到艺术鉴赏大师宋徽宗手中,发现了那自然天成的裂纹之美,瞬间从废品变为极品,成就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传奇佳话。
倪守晓说,灰陶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渗水性特强。为了让我们见识灰陶的这个特质,倪守晓将我们邀请到二楼的茶室。这个时候,我们见到了制作灰陶的师傅,一位倪守晓从宜兴请来的工艺大师,年仅40岁左右,也是倪守晓“陶源莒”的合伙人。他比倪守晓更不善言辞,以至于,我没有记住他的名字。
师傅给我们沏茶,用的就是灰陶茶具。当茶水倒进灰陶杯,边缘的水渍会瞬间被陶器吸收掉,变得干爽温润。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明白,师傅将泡茶的壶盖盖好,往整把壶上浇水,只要停止浇水,在几十秒之内,眼睁睁地看着水印褪去,壶体回干。倪守晓又拿来一把紫砂壶,用同样的方法试验,紫砂壶的吸水性明显较慢。
在茶室见证了灰陶的奇迹,倪守晓突然有了说话的欲望,变得热情起来,给我们讲述他和灰陶的故事。
倪守晓是莒县店子集东沟头村人,也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村。离东沟头村不远处的陵阳河,曾经出土过一个“灰陶尊”。据考证,“灰陶尊”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器具。这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息在莒县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就已经开始就地取材,用泥土制作灰陶。我们也曾访问日照黑陶艺术家邢葆东,黑陶也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陶器,与灰陶一样,是人类原始文化中的瑰宝。
更为奇特的是,在“灰陶尊”上刻有一个上面有一个形似太阳,一个形似月亮,下面有一个形似山峦或火焰的图案紧凑,被考古学家命名为“日月山形图”。而类似的图形,在日照天台山的石块上也有发现,它们都表达了古代人类迎接日月,敬畏和祭祀日月的情态。这个发现又是对“日出初光先照”的日照太阳文化的有力佐证。
对于出生成长于农村,如今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而言,对陶器都不会陌生,家里盛水、存放粮食的陶瓮,腌制咸菜、存放面粉的大小陶罐,都是生活必需品。如今,这些陶器被新型工业用品所淘汰,年轻一代只能在民俗文化博物馆才能一睹风采。
对于倪守晓而言,陶器不仅代表着一种童年的乡愁,还是一种值得留存的地方文化,现在更是他一生的志业。在倪守晓的记忆中,东沟头村人家家户户不仅在过去使用陶器,而且在庄稼地、宅基地里,也经常发现远古时期的灰陶片。不知道为什么,黑陶工艺一直流传至今,摇身一变成为珍贵的藏品,而灰陶却销声匿迹,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倪守晓心里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
倪守晓曾经是个军人,从部队转业以后从事公职。只是朝九晚五地上班,显然不能满足这位沉默寡言却有着乡土情怀的军人的理想,他想把自家庄稼地里那些曾经被烧制成灰陶的泥土,重新挖出来,让灰陶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且要做出灰陶的特质与品质,让它能够承载古莒地的历史文化,成为黑陶之外又一张色彩品牌。
当然,这些话是我替倪守晓说的,他自称“在部队上待久了,不会说话”,也的确不善言辞。
下定了决心,倪守晓说服家人,拿出家里几十万元家底,开始做灰陶。任何创作都要有参照,倪守晓去淄博、宜兴、景德镇、德化等瓷器名都学习,参加各种陶瓷展会,并在宜兴认识了现在的师傅,拉他入伙,想用宜兴紫砂的工艺技术来制作灰陶。倪守晓给自己的陶器注册了个商标,叫“陶源莒”,不忘莒地是陶源。
一转眼三五年过去了,投入越来越多,一窑又一窑烧制出来的灰陶产品,虽然在外人看来,已经有个性,够档次,但在倪守晓心中,它们都很平庸,不值得拿出手投放市场。
“既然做,就要做出好东西,跟其他的都不一样!”倪守晓说,但具体什么样的产品才是他心中的好作品,倪守晓心里也没有清晰的意向图。“就是感觉不对!你不能把自己感觉不对的产品,投向市场,推给别人,要是那样,你给别人介绍你的产品时,都缺少底气,感觉是忽悠别人,会觉得不好意思吹嘘!”在跟我的交流中,这大致是倪守晓表述最长、意思表达最完整的一句话了。
随着沟通和了解的深入,我竟然对那些灰家伙们渐生爱意,它们没有宜兴紫砂那么红润典雅,也没有景德镇陶瓷那么光洁尊贵,但是它们各个都土得有个性,像个憨厚的乡下人,有一种纯粹的质朴感。
离开灰陶工坊时,在张希江的怂恿下,经倪守晓默许,我拿了个灰红公杯———对于偶然天成的绝品,人们总是有占有欲,一个灰陶口杯,总感觉自己是夺人所爱,却真有爱不释手之感。
寻访结束离开日照后,倪守晓给我打过一两次电话,聊聊他对灰陶的新想法,逐渐熟悉了,沟通也就越来越顺畅。他不是不爱说话,而是不爱跟陌生人说话。日照市建市30周年大会时,又见到倪守晓,他送给我一件礼物,我很期待是他“感觉对了”的灰陶作品,结果不是。他一直在坚守,不让自己没有感觉的作品流向外界,哪怕是送人。
倪守晓说,他想让灰陶作品回归到最初的模样,如果说精致,比如宜兴紫砂等已经做到了形态和品质的极致,灰陶不可能比它更精致。既然灰陶是人类最初创造和使用的器具,不妨让它回归土生土长的初级形态,或许更符合灰陶与众不同的气质。
当然,我知道,这只是倪守晓的又一种突发奇想,这个从部队里走出来的硬汉,还在以一股艺术家的柔情,等待着灵光乍现的某一刹那,相遇对的感觉,创造出对的作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厉倩通讯员付瑶)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莒县财政局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