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篾匠秀技艺,柳编作品成“稀罕物”

黄海晨报 2020-03-17 09:15 大字

本报特约记者 刘明照

今年67岁的陈丙宗,是莒县碁山镇珠山村人。42年前,他在生产队里学会了当时最“热门”的手艺编筐编篓。靠着这门手艺,他吃穿不愁,养大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四十多年后,他重拾老手艺,编的作品成了农村大集上的“稀罕物”。

陈丙宗介绍说,他25岁的时候,农村还是生产队的模式。当时,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队里成立了副业小组,负责编苹果篓子、粪筐、粪篓子、提篮、箢子等农具。因为他喜欢琢磨事,就在一边看别人编,慢慢地,看着看着就学会了,然后他就加入了副业组,专门编苹果篓子。

在当时那个年代,会编苹果篓子是个“热门”的手艺,一般人还学不会,只有手巧的人才能学。陈丙宗说,学会这门手艺,可以不用干力气活,挣的钱也比别人多点。他们编的苹果蒌子,供给大队里的苹果园用,编一个挣1.5元,他一天能编12个,还带着蒌子盖,一天下来能挣18元。“那个年代的18元,能赶上现在200元左右。那些干普通农活的人,一天还挣不到10元,所以在当时来说,那已经很不错了。”陈丙宗介绍,后来他慢慢地跟着那些老手艺人学会了编粪筐、粪篓子、提篮、箢子等农具。

当时有句俗话说:“编筐编篓,拉拔人口。”意思就是说,会这个手艺的人,在养家糊口这件事上,比别人生活得好一点。陈丙宗说,因为他会这个手艺,当时除了干好生产队的活以外,还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给邻居编筐编篓,因为是老少爷们,所以一分钱也不能要,顶多就是吃个煎饼。“每年的农历六月份,找我编筐编篓的老少爷们就多了。这家找我编个筐,那家找我编个蒌的,反正从没想着睡个午觉,下雨阴天的,也没想着玩回。”陈丙宗介绍说,后来国家实行了农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他就开始编筐编篓到农村大集上卖。当时,陈丙宗编的东西品种比较多,有苹果篓、粪筐、粪篓、粮囤等。他编的筐子和篓子扎实,周正,耐用,也好看,所以在附近的几个大集上,他的货都是“抢手货”,他卖不完,别人一个也卖不了。只有当他卖完了的时候,别人才能卖几个。“我这个手艺,最火的时候是在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也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陈丙宗介绍,当时他几乎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因为那时刚刚分田到户,人们的干劲很大,每家每户都需要蒌子、筐子、粮囤等,所以当时他编的这些蒌子、筐子很好卖,也不愁卖。

陈丙宗说,他的这个手艺帮助他走过了最困难日子。当时,他的三个孩子相继出生,正是因为有编筐编蒌的手艺,相比种地来说,挣钱相对容易些,养育三个孩子,比别人也轻松一点。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话。

“没几年的工夫,随着拖拉机、塑料制品的出现,我这个手艺就慢慢的不行了。”陈丙宗介绍,农民用拖拉机拉粪送粪,粪蒌粪筐没了市场;果农用塑料筐和纸箱装苹果,苹果蒌子没了市场;塑料提篮、塑料袋的出现,提篮没了市场。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他就不怎么编了。“后来,为了养家糊口,我又买来一头骡子,专门为老少爷们耕地挣钱。”陈丙宗说,骡子是由公马和母驴杂交的后代,比较有劲,性情也比较温顺,用它来耕地又快又好。当时他还年轻,驾驭一头骡子一天最多时能耕三四亩地,一亩地挣60元钱,干了有十几年。

陈丙宗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用骡子耕地也没了市场,被拖拉机代替。这时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力气活也干不动了,他就开始赶集摆摊子剃头,为老伙计们服务。他从小就很勤快,是个闲不住的人,没有点事干,心里就不得劲。他说:“我们是劳动人民,就得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不能坐享清福。”“这是我的老伴,她叫王德花,两年前因病去世了。跟着我一辈子,没享过福,也没受过罪。”陈丙宗说:“她在世的时候,我外出干活回家,能喝上热水,吃上热饭,家里也收拾得利利索索的。自从她去世之后,家里变得冷冷清清,我的日子就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从不会做饭的陈丙宗,现在也学会简单的炒菜了。自从老伴离世之后,都是孩子们给他送吃送喝。“孩子们都非常孝顺我,今天大闺女来,明天儿媳妇来,后天小闺女来,反正一般不用做饭。”陈丙宗说,儿子在外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

这两年,没事的时候,陈丙宗又找到细柳条,开始编小筐子和小提篮,还有小笸箩。他说一是给小孩子们玩,二是可以到集上卖了挣点零花钱,三是可以打发孤单的时间。但是,因为需要这些东西的人少,也很少卖。在大集上,他编的这些东西成了“稀罕物”,只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我这个年纪了,重新拾起老手艺,编的提篮、筐子、箢子虽然没有几个人买,但是我编东西的时候,那种投入的感觉,好像让我又回到了年轻时代。”陈丙宗感慨地说,只是他心里有一种不舍,因为现在编蒌编筐的技艺,年轻人没有会的了,也没有人愿意学了。

新闻推荐

凝聚爱的力量 助力疫情防控 日照市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本报讯(记者滕伟伟通讯员于芳芳)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政局积极组织日照市广大社会...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