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 村里来了“女当家”
本报记者 刘江雪
2012年终将是不寻常的一年,这是日照“城里人”下乡驻村的起点。8年时间、4批选派,100余位女性“第一书记”从市、县机关走到田间地头,走入老百姓家里。
这些“女当家”用脚底板丈量村里大街小巷,用手掌心触摸各家各户饥寒饱暖,用她们的踏实肯干了解村情,用她们的勤劳热情改变村貌,用她们的耐心细致与村里人一起同欢喜共忧患,或艰苦谋变、更新理念,或传递温暖、奉献力量,撑起了乡村振兴路上的“半边天”。
她们的故事,有的温柔细腻,有的热血果敢,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担得起事、当得了家,肩上扛起了时代发展的重任,带领老少爷们拧成一股绳,一齐往前奔。
李丽 她让这里的村风改变了模样
东港区后村镇后马庄二村地属该镇西区,交通便利、茶场葱绿,村民们的腰包并不瘪。可这样一个村,派驻“第一书记”前,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集体经济增收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都是后村镇61个村的“老幺”。
究其根本原因,班子涣散、村内矛盾不断是核心。2018年8月,市发改委选派的“第一书记”李丽刚到这个村时,看到的场景是:“晚上出门跳广场舞都得分好几拨”。
李丽看着“各自为营”的村里人,村里人也好奇地打量着这位“女当家”,暗自怀疑,大老爷们都没管好的事,这么个瘦弱的女“城里人”,整治得了吗?
治不治得了,得用事实说了算。这是李丽在心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要换来民心所信,首先要改善民生,要改善后马庄二村的民生,重点是“通水、通街、亮化、美化”。
简单八个字,却费上了李丽的“五加二”“白加黑”。八月份的天,因自来水管道老化而不得不挑山泉水吃的“饮水难”让她不能有片刻喘息,除了走访入户了解情况,还要专门调研、积极沟通协调,争取来9000余米的自来水主管道、30000余米的入户管道,将干干净净的自来水直通到村民家里;村内历史遗留的高低街问题不能拖,李丽一边组建村委班子,一边力争党委政府支持,直接对标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3条高低街不复存在,2200平方米混凝土路面、3000多米路缘石亮丽登场;随后,49盏太阳能路灯让这个村里的夜晚亮了,9大品种、17万棵苗木让这个村里的日子美了……全市仅有的20个省级美丽乡村的“硬牌牌”落在了这个村身上!
“这个女干部能干事、干实事!”看在眼里的变化,让村里的妇女自然而然地跟李丽亲近起来,家长里短的话唠一唠,有啥想不开的结也聊一聊,用她们的话来说:“感觉不像干部,像多了个姊妹。”
这个“姊妹”正是靠着这份信任的力量,当起了“调解员”“心理理疗师”,大事小事不出门便化于无形。
俗话说,只有女人最了解女人需要什么。李丽凭着对村情的摸底和“唠嗑”得来的信息,尽其所能为村里妇女成立了庄户剧团,组织了巾帼志愿队,用良性的、公益的、文明的、和谐的各种活动来丰富她们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大姑娘、小媳妇在活动中逐渐和谐,从“割据一方”到比着赛着讲文明、尽义务。
在这些妇女的影响下,愈来愈好的家风带动了文明和谐、团结奋进的村风的逐渐形成。今年疫情期间,该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大年初一起便带头值班、冲在一线,24小时坚守岗位。而11名妇女组成的服务队也不甘落后,充分发挥女同志特色,在村内张贴防疫情宣传材料,挨家挨户送口罩,进行庭院消毒等。
“现在我们选出了在外经济能人李兆龙回村任职,班子强了,党员队伍凝聚力强了,下一步,就要考虑怎样推进特色农业茶业发展,以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一边严防疫情的同时,这位“女当家”的下一步,已经在谋划当中。
史易可 她把红色文化种植到“小兵”心田
即使是第二次被选派为“第一书记”,当面对莒县洛河镇嵇家庄村的村情时,史易可还是难以平静。这是一个被人戏称为“386199”的村子———妇女、儿童、老人占据了主体地位。“街道没有硬化,积水严重、泥泞不堪,特别是老村,低矮、残破,一些房子已经没人居住……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没有青年人,这个‘家’怎么当?”这是2018年8月份,她面对嵇家庄村,给自己抛出的第一个难题。
当她一筹莫展之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句话给了她启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天,她在任职手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传承靠什么?核心是人!将担当大任从娃娃抓起,把洛河镇的红色地域文化基因培植到孩子们的心田,既解决留守儿童‘半散养’问题,又为发展储备力量。”
眼前的困局豁然开朗。2018年10月7日,史易可在村里倡议发起了“小兵联盟”,年满8周岁的孩子便可加入,需要和大人一起维护村容村貌,进行邻里互动,定期听老兵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一个孩子带动一家人、“小兵联盟”带动整个乡村,实实在在助力乡镇振兴。
孩子们有了组织,老人和妇女得出了空闲,史易可一边精心修编着《小兵联盟手册》,一边将目光瞄向了沿河的92公顷土地。“县里有‘拥河发展’战略,只要利用好政策,把村里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发展老人和妇女干得了的农业,打造洛果生态园,村集体和群众收入都会增加!”在史易可看来,村庄荒芜并不可怕,人心不能荒草丛生。
所以,她结合“清零”“倍增”三年计划,将村里的土地流转集中管理,做活土地文章,以规模经营形式发展桑蚕产业、猕猴桃种植产业等,第一年,村集体便增收107.56万元。
为了实现“人心不荒芜”,她在将“小兵联盟”活动日常化的同时,就连十多岁的孩子都没有做这场战役的“局外人”。这些孩子在“小兵联盟”的组织下,在家学唱歌谣、录制视频,在各个群里演示口罩科学戴法、洗手注意事项,为一线“战士”鼓劲,为武汉人民加油。利用业余时间让村里的“空白墙”变成了“党建墙”,并为村民打造了一处集党建、会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精神栖息地”。
疫情袭来,精神阵地的力量也随之凸显:从大年初一起,这个村的防疫战没有一位局外人,全村妇女总动员,做好家庭宣传员,普及疫情防控知识,为家庭成员做好清洁消毒,在家庭内筑牢防止疫情蔓延的围墙。更有巾帼志愿者在史易可的组织下,主动承担起村里的防疫消毒、宣传相关知识、为执勤人员做饭送饭等工作。
熊若言 她让“空壳村”实现“零”突破
“第一书记”熊若言的到来,对于日照高新区河山镇费家官庄村而言,是破解“零”困境的开始。
2018年8月份,熊若言驻村费家官庄村,在遍访党员、贫困户、普通村民之后,她将村民们迫切解决的第一个民生诉求郑重地写在了工作笔记本上:饮水安全。
原来,费家官庄村长期靠地下水生活,随着果树农药的不断下渗,地下水质受到影响,已经无法保障安全饮用,如何破解“饮水难”?熊若言意识到,一是争引项目支持,二是争引资金支持。为了实现自来水供给的“零突破”,她两头并进,一边协调区镇水利部门,将工程列入改造计划,一边多方求援,争取捐助资金和物资。在她的努力下,该村自来水项目如期完工,现在,随便进入哪家哪户,拧一拧水龙头,清冽甘甜的自来水便汩汩而来。
“在以前,这是没想到的事,被这个女干部干成了!”村民们没想到的事,熊若言却是想干、敢干、真干。
连费家官庄的村民自己都知道,发展村集体经济最大的制约,就是村集体没有一分集体储备用地。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实现自主造血功能的“零突破”?这个难题,熊若言思考了很久,也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讨论了很久,最终的突破点,选在了沁园春3A级风景区。
村子就坐落于这一风景区脚下,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且村里有发展采摘业旅游业的基础条件,为什么不将“空壳村”变为“花果园”?
说干就干!熊若言积极争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村帮扶,投资60万元为村建设温室大棚6个,并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出租,每年最少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这一转变,不仅促进村集体形成“造血式”收入,实现了“空壳村”集体收入的“零”突破,还将沁园春风景区与泉山云顶、诗茶小镇贯通形成了一条集采摘、观光、游乐、民俗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并辐射周边,为当地村民挖开了一座致富“金矿”。
还有,重阳节、扶贫日期间,村里70岁以上老人家里送来了生活福利;日照市中心医院专家义诊团队的免费体检健康快车开进了村委大院;春节前夕,市书法家协会一行7人进村“迎新送福”……一项项零的突破,在熊若言的努力下变为现实。
更让村里人为她竖起大拇指的是,这些困难重重的“零”突破,有一半是这位“女当家”怀着身孕坚持着一点点“啃”下来的。对此,熊若言没有一丝抱怨:“费家官庄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寄托和希望,只有看着它破茧成蝶,我才算不负所托。”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陈祥奎)近日,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莒县二中先后制定了《莒县第二中学春季学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