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沟,对对子

黄海晨报 2019-06-20 10:37 大字

卢守文

对子沟村,原属莒县中楼镇,今属岚山区。《莒县地名志》载:“位于中楼镇驻地西北2.5千米,村南是小平原,余皆丘陵。村有人口631人,耕地771亩。”《卢氏族谱》载:“吾卢氏祖籍中楼北卢家军营,清嘉庆二十年,迁居对石沟。”因村北沟底有两块对称的卧牛石,称对石沟,村以沟名。清咸丰十年(1860年),卢氏居官,认祖立碑时,碑文误写为“对子沟”,从此更名。

据传,南宋嘉定年间,活跃于马鬐山一带红袄军的两个首领杨妙真和李全经过一场争山恶斗之后,结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两股红袄军合成了一支强大的抗金力量。在短短的一年中,收复了莒州,夺回了日照、沂水,一度还攻下了密州。这时候,马鬐山一带便成为方圆八百里的抗金基地。李杨夫妇待黎民如父母,爱部下如手足。他们不仅关怀黎民百姓的吃和穿,对老百姓的节日欢乐也很关心。每年的元宵佳节,必在山下赛花灯、跑旱船、舞狮子、猜灯谜、对对子……那真是把个节过得热热闹闹的。

宋嘉定十年(1217年),这是一次最大的元宵盛会。这次盛会以对对子为主,对对子就是今天的征集对联,一方出上联,另一方来对。当时会址设在中楼村西北的山沟里。因观灯的军民很多,杨妙真亲自把守第一道彩坊大门。进坊观灯者,男左女右,列队入场。这样一来,人虽很多,但秩序很好。

第一道彩坊门额上悬有十八只大红宫灯,宫灯下面是“与民同乐”的黄纱红字灯厦,门右有一副绿底红字灯联:

“登望海楼,看中楼、西楼、板楼,遥接屋楼,楼楼皆红袄。”

观灯的人群,真个叫人山人海。在门前的小广场上,义军的高跷队在绕场舞蹈。在这帮舞蹈队伍中,有一位脚踏七尺高跷、手舞丈八蛇矛的军汉,行至彩坊左侧,一个大劈叉,抬起手握起门前的大棕笔,将笔管后支装在长矛头上,又向桌子上的墨碗里狠狠一蘸,抡起那长枪毛笔,飞笔疾书,写下了:

“上马鬐山,望鸡山、陡山、头山,远连蒙山,山山尽义军。”

喝彩声中,杨妙真笑眯眯地把一锭银子掷给对左联的那名军汉,并留下了他的名字。

龙灯在前边起舞,狮子在后边跳跃,人们来到二道门前,见一单联:

“寨里河水深流急,未出红袄寨。”

一阵骚动之后,就见一位白发老人在门左边的桌子上铺平联纸,悬腕疾书之后,递给了守联的军师王敏。王敏接过一看,握住老人的手,连称:“年高有德,真乃子建之才……”说罢,一个飞脚跃上高脚梯,挥笔代书:

“马鬐山峰险涧陡,全在中军营。”

接着那老人被搀上一辆轻便马车,又拾上了两坛寿星美酒,绕场转了几圈,最后把老人送回家中。

灯场中心是最热闹的地方,那里灯火通明,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炮声、鞭声、锣鼓声中,两个扮作乌龟模样的金将,抬出一盏牌灯,上写头联:

“翟姑山,住翟姑,翟姑神鞭擒金将。”

正在那里划旱船的一位身着戎装的妙龄女将,拿起备好的大笔,挥笔用秀丽的行书写出下联:

“杨谋岭,居杨谋,杨谋妙计退胡兵。”

站在灯边的主帅李全一看,哈哈一笑,说:“不愧是翟妙玄的旗牌官,真是文武全才。”说罢,将半匹红缎子授予了这位巾帼英雄。

接着又是一阵喧闹,各路兵将舞起兵器。

大将王仙舞罢双刀,便在这沟尾的汤圆摊前站下,他看见李杨二帅和十多名将领来到眼前时,就瓮声瓮气地说:“今晚俺王老粗也来卖卖斯文,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我甘愿请大家饱吃一顿汤圆。若没一人能对……”没等王仙说完,李全哈哈大笑道:“若是无人能对,我输给你十坛莒州老窖。”

王仙把大嘴张了两张,高声念道:“元宵节,圆元宵。”

一位随从小将对着他的伙伴对了一句,叫杨妙真听见了,她嗤地笑了一声,接着喊道:“李德胜,快将这锅汤圆蒸来大家吃吧!”

那小将说:“小人才疏学浅,不敢在众将面前班门弄斧,还是……”杨妙真笑着说:“你刚才对得就很好,请大声说出来。”

那小将对道:“对子沟,对对子。”

那次元宵节一直闹到下半夜,“对子沟”从此就被叫了起来。后有百姓陆续迁来居住,便以“对子沟”定为村名。

新闻推荐

传递爱心情暖夕阳

6月18日上午,莒县鼎福食品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者,带上满满一“厢货”老人们喜欢吃的精美糕点,来到省级扶贫工作...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